綿延起伏的羅峰山,用她那寬厚的胸懷容納了“蒲、劉、丁、沈、石、陳、梁”七姓瑤。用清澈的山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瑤民。
-
在離羅子山瑤族鄉政府1.5公里處、玉虎嶺村后的山脊上整齊排列著三千余米長、樹齡160年左右、大小1400多株的古松樹,遠眺似臥龍之脊,起伏綿延,近看則千姿百態,爭雄斗妍,景觀奇特,世間罕見。因形似龍脊,當地人都稱之為龍脈松。龍脈松能保存到今天,有一段神奇的傳說:相傳十八世紀中葉,玉虎嶺村米氏始祖君成公后裔米子闌,年已半百,膝下無子,妻早逝,生一女嫁于廖氏門下,婿欲占其產業,翁婿反目。子闌無耐,離鄉背井辭別老院陰涼灣(今黃溪口鎮羅新村),絕意上羅子山庵院修行度晚年,行至途中遇一燒炭老翁,老翁問其原由,闌長嘆,逐將苦水傾訴,老翁聞之抱不平,并告知他叫玉胡子,孤身一人,住桃花嶺,長年燒炭為生,力勸之:人生坎坷乃常情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勿需上山修行,若不嫌棄,可與他相伴度日,經玉胡子再三挽留,闌公感動,逐除去上山修行之念頭,安身于桃花嶺,與玉胡子相依為命。不久,玉胡子為闌公續娶...
-
Normal07.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地下龍宮鐘乳奇特——大酉妙華后洞潭灣南岳洞辰溪人只知道潭灣有個“南岳洞”,而不知它就是著名的大酉妙華后洞,一個神奇的洞,一個載入辰溪和辰州古志的洞。真是古洞清幽通妙華,潺潺碧水有龍蝦。大酉妙華后洞,曾經名聞遐邇,曾經得到清雍正年間進士唐效堯撰文贊之。洞內曾有明代王陽明和滿朝薦的詩碑,珍貴文物,可惜被人為毀之?! 〈笥厦钊A后洞,就是人們俗稱的潭灣南岳洞,此洞地處唐家山下,距潭灣集鎮僅1公里,屬潭灣鎮三甲塘村。洞蓋唐家山,灌木叢生,蔥翠蓊郁,四季常青,景色宜人。洞深廣,洞中有洞,并且與潭灣各個洞以及大酉妙華洞相通。入洞者如不做標記,走了半個時辰,就會迷失方向,不知回返之路。洞內泉水沸涌,魚蝦嬉戲,別有風趣。黃土坡村民在洞內安上抽水機,利用洞中泉水抗旱保苗。洞內石鐘乳奇特,有吊掛,有倒垂,千姿百態,似鐘,似鼓,似床,似筍,似蓮。入洞3米,有一...
-
湘西剿匪勝利公園位于辰溪縣城公園路,規劃面積約4000平方米。民國時期稱西園,辰溪縣府設于此。1952年,為紀念在湘西剿匪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,改稱湘西剿匪勝利公園。園內建有沅陵剿匪勝利紀念堂,種有梧桐、刺槐、松柏、樟樹等700多株,堂前梯形臺階建有“園中園”,種有桂花、廣玉蘭、雪松、萬年青、翠竹花花木,公園大門兩側建有仿古式“樂山亭”。園內古木參天,綠蔭環繞,四季花香。沅陵區剿匪勝利紀念堂是目前存留的全國最整、最具規模的紀念湘西剿匪勝利地面標志性建筑。紀念堂長45米,寬17米,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,有可容納千人的會議大廳,中央正門牌樓高9米,正門上首塑“沅陵區剿匪勝利紀念堂”字樣,兩側墻壁上嵌有高大石碑,右為中共沅陵區地方委員會、湖南省沅陵專員公署、沅陵軍分區署名的“紀念碑”,左為剿匪中犧牲的174位烈士英名錄。2002年,沅陵區剿匪紀念堂被懷化市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2001年,中共辰溪縣委、縣人民政府決定擴建“湘...
-
船溪 原名船溪驛。位于田灣區北12公里。村處古驛道,原設有驛站,其地形如船,靠村西有一小溪,故名。
-
羅子山 位于羅子山瑤族鄉羅峰村2公里。南至中方縣蒿吉坪瑤族鄉,北至溆浦縣統溪河鄉。據《嘉慶一統志》記載:“縣東百二十里,絕頂有泉,祈雨立應。溆浦、黔陽、辰溪三邑皆可俯視。相傳羅公遠之子修道于此,故名”。
-
龍門砦 今名龍門溪。位于辰溪縣城西南30公里,通公路?!斗捷浖o要》:“宋初置砦于此。熙寧七年(1076)廢,尋復置,元廢。志云:岸有龍門洞,接麻陽縣界”(卷81,湖廣7)。
-
孝坪 原名社壇坪,后易名青坪。1943年,國民政府以“忠孝仁愛,信義和平”八字,分別排列為湘西各縣之鄉政權名,辰溪取“和”字,沅陵取“平”字,當時青坪屬沅陵轄區,取名孝平。1953年劃歸辰溪縣。1957年成立鎮時,易“平”為“坪”,即今之孝坪鎮。
-
方田 原名荒田。此地位于干溪北岸之坪上。常因沅水暴漲而淹沒,田地因此荒蕪,故名。1950年改名為方田。
-
小龍門 系地處辰溪縣南部的小龍門鄉。因境東檀龍坡西麓余脈延伸至此,宛如龍,居龍口,隋代得名大龍門。相傳清乾隆皇帝經此,認為只有朝廷之龍門為大,即改大龍門為小龍門。檀龍坡多石灰巖溶洞,有檀龍十八洞、洞洞相通之說。主要溶洞有五門、桃花、杉木、子母、響水等,洞內景色奇特。龍門溪中多娃娃魚,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
-
木橋江 古村名。村前有一大柳樹,主干彎曲,延伸至溪對岸,宛如橋。溪發大水,人可以從樹干上走過。故名。
-
辰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,懷化市北部。地理坐標為東經109°54′-110°32′、北緯27°53′-28°13′。東連溆浦,南鄰懷化,西與麻陽、瀘溪接壤,北與沅陵交界。屬典型的山區丘陵縣,全縣共轄23個鄉鎮(其中9個建制鎮、14個鄉)、294個村(社區),總人口53萬余人。辰陽鎮轄:龍頭井、柳樹灣、奎星閣、東星、丹山、東風6個社區;軍屯、錦巖、張家溜、王家坪、桐灣溪、沙坪、大洑潭、大坪、桑木橋、顏家人、周家人、長沖、柘坪、泡潭、六弓塘、陸家灣16個村委會。孝坪鎮轄:紅敏、孝礦、李家坪、號灣坪4個社區;古寨、方田、坪里、塘里、漁潭、溪口新村、中溪、羅依溪、當江洲、洞潭、杉坳、球岔、雙水、千里坪、板橋、江東16個村委會。田灣鎮轄:田灣鎮居委會;田灣、鋪里、楊梅坳、烏金、楓香塘、金坪、雞巖、葛里、選場9個村委會。 火馬沖鎮轄:火馬沖、寺前2個居委會;沙堆、羅家灣、山塘驛、鄭家坪、火馬沖、萬壽、興隆、蘭家灣、大橋、燕子洞、寺前鋪、二龍、顧家坪、山岳坡、涼水井、柑子園、淡家坪、桃花坪18個村委會。黃溪口鎮轄:黃溪口社區;芙蓉、大灣、雙溪、毛家田、三羊田、羅新、黑家溪、黃溪口8個村委會。潭灣鎮轄:潭灣居委會;馬路坪、柏林、雙橋、長坡新村、柞溪、報木洞、石牌、蛇形、橋灣、楊龍、西莊坪、麻田、三甲塘、杉林、楊溪、覃家塘、圓家坪、南莊坪18個村委會。安坪鎮轄:安坪社區;深沖灣、迎垅、石馬灣、王家洲、蠻田垅、辛木灣、安坪、翁雞坪、桐榆林、紅敏、蔣家坪、曾家坪漁業、雞鳴溪、九巖坪、貓兒溪、東沖灣16個村委會。船溪鄉轄:船溪驛、長坡、廠坪、汀流、小溪河、田頭坪、桐木沖、兵馬沖、向家9個村委會。長田灣鄉轄:老屋臺、雷家坡、長田灣、鐵山、巖橋坪、河垅坪、巖落、鋤頭坪、馬王塘、水路坪10個村委會。小龍門鄉轄:龍門溪社區;中伙鋪、虎地、喇坪、唐家灣、龍地坨、小龍門、坨地坪、桐木坪、肖家溪9個村委會。后塘瑤族鄉轄:王家、六里、巖門、金橋、前塘、漩灣、蓮花、元坪、二塘、丹山、紀巖、茶園坪12個村委會。蘇木溪瑤族鄉轄:小溪、蘇木溪、石門、金水、繚田、灣坪、田坳、平頂、塘田、二都灣10個村委會。羅子山瑤族鄉轄:桂林、玉溪、玉虎嶺、總山、劉家垅、羅峰、巖坪、百堰溪8個村委會。上蒲溪瑤族鄉轄:五寶田、梯田、當峰、田坪、六屋場、寶樹坪、茂蘭沖、上蒲溪8個村委會。仙人灣瑤族鄉轄:仙人灣瑤族鄉居委會;仙人灣、望鄉、淺水、漁業、農林、龍虎溪、炮臺、千丘田、清水塘、簡家灣、團坡、布村、溪臺、光明堂、高古塘15個村委會。龍頭庵鄉轄:龍頭庵居委會;雪峰、塘沖、大村、中溪口、長田、石溪口、茶園、龍頭庵8個村委會。錦濱鎮轄:華中、錦濱2個社區;錦濱、石碧、石溪溶、巖地、花塘坪、周家灣、木路口、紫金山、鐘家人、裝糧埠、曉灘、大路口、新店、龍頭垴、田家垅、楊家灣、土溪坎17個村委會。大水田鄉轄:杉木溪、巖屋塘、道光溪、茶田垅、云田垅、土橋、永安莊、中莊、社塘、垅山、大水田11個村委會。橋頭溪鄉轄:三方頭、蛇垅、燈草潭、上曬野、楓香坡、梅洲、同落山、株木沖8個村委會。 龍泉巖鄉轄:龍泉巖、夏家坪、板溪、劉家坪、金家坳、店邊灣、松林溪7個村委會。修溪鎮轄:修溪社區;八家塘、水沖頭、蕎子灣、萬家垴、征溪口、木洲、倒洑、黃埠、龔家灣、來坪、葛藤溪、伍家灣、思蒙、坳門、椒坪溪、齋家塘、鄧家灣17個村委會。柿溪鄉轄:溪口、曾家沖、傅家灣、向家灣、觀音閣、稠木灣、紗帽坪、石山關、分莊垴、牛兒巖、桃田坳11個村委會。譚家場鄉轄:王洋屯、柘木屯、道光屯、白巖沖、鹽井、獅頭坡、譚家場、李家坳、高坪、荊竹溪、板林11個村委會。
-
橋頭溪鄉地處辰溪縣西南邊陲,距縣城47公里,東鄰小龍門鄉,西接大水田鄉,北界龍泉巖鄉,南連中方縣聶家村鄉、鶴城區黃金坳鎮,全鄉總面積62.62平方公里,總人口10979人,下轄蛇垅村、楓香坡村、上曬野村、三方頭村、同落山村、株木沖村、梅洲村、燈草潭村8個行政村,共84個村民小組,鄉人民政府駐橋頭溪燈草潭村集鎮。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橋頭溪鄉黨政一班人搶抓機遇,奮發趕超,全鄉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,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有效,曬野蘭魁茶業品牌效應凸顯,晨曦牧業生豬養殖產業提質擴產,同落山油茶、蛇垅茂谷柑產業初步形成,村集體經濟得到新發展,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,橋頭溪鄉有工業企業2個,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和超市5個。
-
蘇木溪瑤族鄉位辰溪東南邊陲,東鄰溆浦縣思蒙鄉、統溪河鄉,南枕羅子山瑤族鄉,西連黃溪口鎮,北接后塘瑤族鄉。鄉政府駐地蘇木溪村,距縣城98公里,是辰溪最邊遠的鄉鎮之一??偯娣e51.8平方公里,下轄10個行政村108個村民小組,2417戶,總人口10020(其中瑤族人口6982人,占總人口的69%),鄉村現有勞動力5213人。全鄉耕地面積7087畝(其中水田面積4793畝,旱地面積900畝),林地面積72844畝,森林覆蓋率為72%。近年來,該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,深入實施“五新四城”建設,以“富民強鄉”為發展目標,做大做強金銀花、高山優質稻、生豬養殖等產業,切實增加農民收入,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提升全鄉人民居住生活環境,實現追趕跨越式發展。并樹立以發展促穩定,以項目強經濟,以環境引商資的工作理念,同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,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著力整治村容村貌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,加大思想道德建設,促進社會文明進步。近年來,該鄉先后被評為“懷化市平安鄉鎮”“全縣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暨維護穩定先進鄉鎮”等榮譽稱號。
-
船溪鄉位于辰溪縣境內北部,東臨沅陵縣,西隔沅水與瀘溪縣隔壁相望,南接孝坪鎮,北接沅陵縣筲箕灣鎮,距辰溪縣城25千米,區域面積68.59平方千米。1958年9月,由原田灣、船溪2鄉組成大同公社:1961年4月,調整為船溪公社,1978年,船溪公社并入田灣區,1983年3月改船溪公社為船溪鄉。全鄉共有小溪河村、桐木沖村、長坡村、船溪驛村、向家村、廠坪村、汀流村、兵馬沖村、田頭坪村9個村民委員會,81個村民小組,共1.2萬余人。船溪鄉人民政府駐船溪驛村。
-
一、區位譚家場鄉位于辰溪縣東北部,距縣城35公里,東與溆浦縣均坪鎮、舒溶溪鄉接壤,南鄰溆浦縣江口鎮和柿溪鄉,北靠沅陵縣荔溪鄉,西連修溪鎮,為三縣交界之地,已逐步發展成商貿中心,地理位置優越。二、資源譚家場鄉土地總面積89.64平方公里,有耕地1.3萬畝,森林面積8644HA,森林覆蓋率達74%,木材蓄積量32.18萬立方米,是辰溪縣的主要林區之一。全鄉有18個林場,鄉屬林場2個,村屬林場16個,擁有廣闊的林地,開發前景良好。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,品位高,工業價值大,主要有磷、錳、鉛鋅、硫鐵、礬、鈾、石煤等,以磷、錳、鉛鋅、硫鐵等為主,磷主要分布在板林、荊竹溪、高坪等村;礬分布在高坪、柘木屯、鹽井、白巖沖等村;硫鐵分布在高坪、李家坳、下荊溪等村;鈾分布在王羊屯等村。三、人口譚家場鄉轄11個行政村,112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13106人,其中非農業人口1002人。四、民情風俗譚家場鄉為漢族聚居區,有少數土家族雜居。這里人民熱情好客,勤勞善良,民風淳樸。五、特色產品譚家場鄉土壤肥沃,物產豐富。主要特色產品有:1、水蜜桃:思牛灣農場注冊品牌,生長于海拔500多米的高山,個大,味甜,水分多。2、鹽筍子:用食鹽和煮好的筍子,再用木炭烘烤,能保鮮,味美且碎。3、西瓜:延季遲熟西瓜,已注冊“三屯商標”,個大,皮薄,味甜,肉脆。4、臘肉:先用鹽漬,再用柴火熏,肉香,保存時間長。5、曬煙:因土質特殊,煙有濃香。6、干辣椒:長而鮮紅,辣味十足。
-
火馬沖鎮位于辰溪縣南部,東鄰溆浦縣、西接小龍門鄉、北界錦濱鎮、南連長田灣鄉,素有“辰溪南大門”之稱。1978年為火馬沖人民公社,1984年11月改為火馬沖鎮。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9公里。地域面積137.18平方公里。1958年,“大躍進”時,“火麻沖”改“麻”為“馬”,寓意躍進之意。2016年1月火馬沖鎮與寺前鎮合并,現全新的火馬沖鎮轄沙堆、羅家灣、山塘驛、鄭家坪、火馬沖、萬壽、興隆、蘭家灣、燕子洞、大橋、寺前鋪、山岳坡、顧家坪、二龍、柑子村、淡家坪、桃花坪、涼水井18個行政村,2個居民委員會,285個村民小組,共4.5萬余人。該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其特點是氣候溫和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1月平均溫在0℃以上,7月平均氣溫一般為28℃左右,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,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,主要集中在夏季,季風氣候顯著。境內屬沅江水系,沅江主干道傍鎮區東北面而過,松溪由西南向東北流經5個行政村,沿岸地勢較平坦,陽光充足,農業生產條件較好,歷來盛產水稻、油菜、棉花、玉米等。礦產資源有煤、石灰石、磷、金、金剛石等。鎮內水路交通便利,公路S250、G354線交匯于山塘驛,溆懷高速公路辰溪縣互通位于我鎮鄭家坪村,滬昆鐵路穿越全鎮九個行政村,辰溪縣火車站坐落在鎮內,是辰溪、沅陵、瀘溪三縣鐵路物資集散地。
-
地理位置 小龍門鄉位于辰溪縣南端(東經110°26’15”-110°52’00”,北緯28°40’89”-28°50’00”),素有辰溪“南大門”之稱,距縣城28KM,距市中心42KM,東連長田灣鄉,南鄰中方縣花橋鎮,西毗橋頭溪鄉,北接原寺前鎮(現火馬沖鎮)。交通十分便利,滬昆鐵路貫穿南北,設有火車站一個,S250線穿越腹地,溆懷高速經過我5鄉村1場(小龍門、龍地坨、喇坪、中伙鋪、肖家溪、果木場),24個村民小組,總里程10.86公里,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、交通優勢。境內礦產品種類較多,林木蘊藏豐富,尤其是龍門溪奇景碧水怪石同周圍茂密的森林植被渾然一體,旅游開發前景很好。建制沿革 鄉政府駐地東南面有檀龍山脈,主峰海拔854.7米,山脈宛若臥龍,地居龍口,在隋代時,即取名大龍門,相傳清朝乾隆南巡至此,認為朝廷之門為大,即改名為小龍門。小龍門鄉民國時期稱中伙鄉,鄉政府設中伙鋪,1951年仍稱中伙鄉,1952年遷小龍門更名為小龍門鄉,1956年中伙鋪,罩子沖鄉并入,后改稱人民公社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1984年改為小龍門鄉人民政府。至2015年建置無變化。小龍門自古有三橋、三腦即三眼橋、王灰橋、秀鳳橋、屋場腦、大榆腦、婆田腦、如今的鄉敬老院為原來人民公社的糧站所在地,院內有八棵三人合抱的老貓子樹,20多米高,枝繁葉茂,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,它見證了小龍門的風風雨雨。區劃面積 全鄉總面積62.4平方公里。2003年,耕地面積9001畝,其中水田8061畝,旱地940畝,轄9個行政村1社區,果木場和苗圃各一個。2015年,全鄉轄14個行政村(小龍門、白泥灣、尖山、坨地坪、毛家坪、張家仁、桐木坪、唐家灣、方子山、龍地坨、喇坪、中伙鋪、肖家溪、虎地),100個村民小組,耕地面積13750.2畝,其中水田9648.5畝,旱地4101.7畝。2016年5月,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,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,根據中共辰溪縣委、辰溪縣人民政府《關于印發<辰溪縣建制村合并工作實施方案>的通知》(辰發〔2016〕17號)文件以及有關會議精神,結合我鄉實際,通過召開座談會、走訪懇談、實地察看等方法,深入進行調查摸底,初步摸清了我鄉的發展現狀,存在的問題及群眾的呼聲和要求,擬對我鄉現有建制村進行合并調整,以現有建制村地理位置條件、經濟發展基礎、自然資源、區域規劃為基本框架合并。將全鄉14個建制村合并調整為9個建制村,調整后建制村平均面積6.93平方公里。(一)將白泥灣村、方子山村、尖山村、小龍門村調整合并設立小龍門村,合并后小龍門村轄23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10.09平方公里,總人口2590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小龍門村。(二)將毛家坪村、坨地坪村調整合并設立坨地坪村,合并后坨地坪村轄17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5.84平方公里,總人口1421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坨地坪村。(三)將張家仁村、桐木坪村調整合并設立桐木坪村,合并后桐木坪村轄14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5.45平方公里,總人口1380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桐木坪村。人口民族 轄區人口以漢族為主。2023年,下轄小龍門村、坨地坪村、桐木坪村、唐家灣村、龍地坨村、喇坪村、中伙鋪村、肖家溪村、虎地村、龍門溪社區,共9個行政村1個社區。全鄉有3213戶11441人,下屬黨支部11個,黨員451人。自然環境 小龍門鄉境內東西稍高,南北較低,海拔140-854m,地貌以中山、低丘為主,中部為山谷盆地,北部為渾圓低丘,南北長11.5km,東西寬7km,成土巖以石灰巖為主,農地土壤主要是板巖紫泥田、黃泥田和少部分淺灰板田與冷浸田等,北部主要有紫泥田、巖渣田等。青山環保,綠樹成蔭,懸崖峭壁,溶洞成群,有小“三峽”之稱。轄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,因受海洋季風氣候影響,轄區內四季分明,降水豐沛,冬冷夏熱,無霜期長,無大自然災害,有利于農作物成長;常年平均氣溫約16.2℃左右,全年降雨量1100-1300mm,無霜期278天。自然資源 小龍門鄉地處亞熱帶常綠葉林地帶、湘西山區丘陵植被地區,區域內植被垂直分布明顯,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,物種繁多,全鄉森林覆蓋率70.8%,根據縣林業局的普查資源,共發現喬木、灌木樹種580余種。有各類野生動物180多種,其中娃娃魚、果子貍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0余種。轄區內礦產資源豐富,儲存量大,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、石灰石、鐵、銻、硅、鎂等。存儲量約300萬噸。
-
后塘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端,東與溆浦縣思蒙鄉接壤,南臨蘇木溪瑤族鄉,西與黃溪口鎮相連,北靠溆浦縣江口鎮,南北貫穿9.8公里,東西跨度8.8公里,鄉以駐地命名。全鄉總面積69.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12141.1畝(水田9292.638 畝、旱地 2848.462畝),水域2373畝,山地80207畝。地貌以崗地為主,整個地勢北高南低,由西向東傾斜。民國時期,境地屬太和鄉。1953年設后塘鄉,1956年佛洞、嶺坨園、棗子坪鄉并入。1958年9月廢鄉,并入宇宙人民公社。1961年析出設后塘人民公社,1984年復名后塘鄉。1989年元月,經省人民政府批準,撤銷后塘鄉,成立后塘瑤族鄉,當時轄王家、松來、六里、巖門、金橋、讓水、前塘、漩灣、蓮花、新田、思維溪、元坪、二塘、葉家人、丹山、紀巖16個行政村。1993年蘇木溪瑤族鄉的茶園坪村析出劃入后塘瑤族鄉,轄17個行政村。2016年并村后,減為12個行政村,153個村民小組。截止到2022年底,全鄉總人口19114人,其中少數民族12424人,占總人口的65%。公路建設蓬勃發展。新中國成立前有鄉道(大路)通黃溪口鎮和溆浦縣城,1976年,始建黃(黃溪口)至蘇(蘇木溪)、前(前塘)至后(后塘)公路,經黃溪口鎮到辰溪縣城。2007年溆羅線(溆浦縣城至羅子山瑤族鄉)黃溪口至后塘段路基改造動工,2008年5月,路面硬化正式開工,12月底12公里硬化完工;2008年6月,溆羅線后塘至思蒙鄉(后塘段4.5公里)路基改造動工,2009年10月公路硬化竣工;至2014年全鄉17個村通暢工程已全面完工,總里程39.24公里?,F有3臺客班車通往懷化、辰溪縣城。全鄉經濟以務工和種養殖業為主,有優質原生態茶油、畜牧水產、優質水稻等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,特別是三元雜交豬的飼養規模全市聞名,全鄉共有母豬1052頭,全年仔豬出欄量達12000余頭,年出欄肥豬9000 余頭。教育事業比較發達。新中國成立前有完小1所、初小4所、大學畢業生2人。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更快,現有普通中學1所,中心小學1所,村級小學2所,中小學在校學生1074人,教師69人,小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,中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45%,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中考取大中專院校的達400余人,有著名的教授,如北京大學魏高原,湖南師大教授舒遠昭,湖南工學院黨委書記、教授宋克慧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雷彬教授等。后塘瑤族鄉各級先進模范云集,素來有“道德模范之鄉”的稱譽。有全國勞模范宋先欽,全國最美家庭、優秀鄉賢宋文云,全國孝親敬老模范、辰溪縣道德模范舒象能,辰溪縣道德模范、省道德模范提名人選、丹山村黨支部書記葉世玉等大批先進模范人物。文化廣播事業日益豐富。當地傳統文藝形式多樣,內容豐富,瑤漢同胞通過表演舞龍燈、霸王鞭、茶山號子、吹木葉、雙嗩吶、腰豉、船燈等民間節目表演,展現秀麗的瑤鄉風光和濃郁的瑤族風情;城鄉同步有線電視覆蓋全鄉12個村,電視入戶率達100%?;旧洗宕逵袠I余文藝隊,群眾性文體活動經常開展。
-
辰陽鎮地處辰、沅兩水匯流之北岸,東與修溪鎮相連,南與錦濱鎮、潭灣鎮相壤、西與浦市(瀘溪縣)比鄰,北與孝坪鎮、田灣鎮相接,是全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金融、商貿物流、交通中心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豐沛。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,較為高大的山有丫髻山、熊首山、錦雞山、大西山,其中最高山脈為丫髻山,海拔855米,最低為西邊沅江當家洲,海拔112米。行政區域總面積111.28平方公里,林地面積15.6萬畝,水田面積18290.5畝,水域面積8000平方千米,轄16個行政村、6個社區居委會。戶籍總人口7.9萬余人。鎮黨委下設基層黨組織25個,黨員2068人。省道S250、S308和辰浦公路、辰五公路縱貫全鎮,境內公路里程達50余公里。轄區有集貿市場6個,汽車站4個,幼兒園18所,完小4所,小學、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,初中2所,特殊學校1所,縣級醫院6家。踏上新征程,邁向新勝利,鎮黨委、鎮政府繼續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,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,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、市委、縣委工作要求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深入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,緊跟懷化建設“三城一區”,奮力建設“三區一高地”,以攻堅克難、奮發有為、篤行不怠的決心,加快推動辰陽鎮高質量跨域式發展!
-
安坪鎮位于辰溪縣西南部,東連火馬沖鎮、小龍門鄉,南鄰龍泉巖鄉,西接麻陽縣,北與潭灣鎮相連,是我縣最大的農村城鎮之一,也是我縣糧食主產區和畜牧養殖大鎮。全鎮總面積76.8平方公里,糧田19000余畝,旱地11500余畝,林地45000余畝,全鎮下轄16個行政村,1個居委會,共256個村民小組,3個居民小組,全鎮共設7個黨總支,26個黨支部,共有黨員977名,總人口40000余人,人均純收入4000元,距辰溪縣城30公里。
-
長田灣鄉位于辰溪縣南部,因鄉政府駐地長田灣村境內有一丘長田得名。東鄰溆浦縣大江口鎮、辰溪縣仙人灣鄉,南界懷化市中方縣花橋鎮,西接小龍門鄉,北依火馬沖鎮,全鄉總面積91.96平方公里。全鄉轄區內10個建制村,共116個村民小組,4493戶、17256口人。鄉政府駐地長田灣村,距縣城52公里。轄區內現有中型水庫1座:長田灣水庫,庫容2270萬立方米,灌溉面積有小龍門、火馬沖、安坪、橋頭溪等鄉鎮;小二型水庫4座:天星堂、青龍溪、苞子沖、塘興灣,大小山塘50余處,電灌站20余處,標準防滲渠道總長達30余公里。礦產資源豐富,有煤、鐵、銻、高嶺土等,尤以煤、銻為最。
-
龍頭庵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部,北接黃溪口鎮,東接羅子山瑤族鄉,南接中方縣銅鼎鎮、上蒲溪瑤族鄉,西接中方縣龍場鄉、仙人灣瑤族鄉,距縣城80公里,總面積52.6平方公里,下轄雪峰、龍頭庵、塘沖、石溪口、茶元、大村、中溪口、長田8個行政村、1個社區居委會,136個村民小組,共有農業人口5004戶18297人,辦公地址:龍頭庵鄉人民政府。
-
羅子山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端,東連溆浦縣小橫垅鄉,南臨上蒲溪瑤族鄉,西接黃溪口鎮,北靠蘇木溪瑤族鄉。轄8個行政村,72個村民小組。戶籍人口7522人,常住人口3494人。其中瑤族人口占比超過五分之三??傂姓娣e50.6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8106.75畝,水稻面積5497畝,林地13672畝,水域面積5426畝。2022年底,全鄉實現生產總值7305萬元,完成財政總收入612萬元,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22萬元,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萬元,實現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6元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有效銜接鄉村振興。該鄉以發展水稻、林業開發和生豬養殖為主。種植水稻248公頃,糧食總產988噸。種植蔬菜35公頃,總產值112余萬元。種植油茶38.5公頃,茶油產值48萬元。生豬出欄8100余頭,總產1080噸,產值2400萬元。羅子山是七姓瑤的發源地,這里瑤族文化豐富,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茶山號子、有喜慶洋洋的雙嗩吶、有情意濃濃的瑤鄉山歌對唱等;這里山高林密,森林覆蓋率達78%,分布許多自然景觀,如玉虎嶺龍脈松、省級水利風景區-羅子山水庫、中國傳統古村落-劉家垅村、百年古剎-羅峰寺等;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,如植物界“大熊貓”--千年紅豆杉,中華小鯢,野生映山紅等;民俗飲食獨特,有瑤鄉毛狗肉、豬泡湯、燉缸牛肉等,旅游資源豐富。
-
柿溪鄉,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,地處辰溪縣東南部,東連修溪鎮,南鄰溆浦縣,西與火馬沖鎮隔沅江相望,北與修溪鎮毗連,距辰溪縣城17千米。全鄉總面積為102.7平方公里,現有耕地16376畝,其中水田12528畝,旱地3848畝,山地面積102293畝,水域面積9533畝,森林覆蓋率62.41%,林木蓄積量22.3萬m3。屬于大伏潭庫區重點鄉;被譽為“葡萄之鄉”、“紅薯粉之鄉”,是懷化市最大的鮮果葡萄生產基地和紅薯粉加工基地。轄11個行政村,169個村民小組,5386戶,總人口1.8萬余人。一年來,鄉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,嚴格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、縣委縣政府的系列決策部署,以昂揚的斗志深入落實省委“三高四新”戰略,貫徹市委“五新四城”、堅持縣委“三區一高地”,全面推進辰溪“四城”建設,奮力打造我鄉“一核三區”。以抓農業產業促整體發展,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衛生典范,抓綜治維穩建平安柿溪,抓安全生產杜絕事故發生,抓重點任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,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,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。一、科學規劃有特色柿溪鄉按照“規劃科學特色美”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,重點突出以溪口村、曾家沖村、付家灣村以及向家灣村四村五點打造“大河片區文旅綜合體”。聚集提升全鄉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,溪口村:因地制宜著力打好“特色牌”,發展好沅江魚養殖和“百果園”優質水果兩大類產業,明確走溪口村“.精品農業+文旅休閑+生態康養之路”,打造“沅水明珠”“鄉村微城”。曾家沖村:發揮運用好“名人效應”。發展網紅戶外露營基地、特色民宿及荷花種植觀賞等產業,明確曾家沖村“戶外露營+特色民宿+鄉村文旅之路”,打造特色觀光休閑旅游村。向家灣村:挖掘利用好特色資源。一是楠竹產業,圍繞楠竹場完善基礎設施,建設林間游步道、打造以竹為特色的民宿及文創產品等;二是葡萄產業提質改造,依托沿河風光帶打造農旅產業觀光旅游大道,明確向家灣村“綠色發展+特色產業+生態旅游之路”,打造田園綜合體。傅家灣村:弘揚好村風、好家風文化。首先,作為懷化市著名的“大學村”,傳承優秀傳統文化,發展研學游,傳承崇文重教之風;其次圍繞黃牛養殖,延長牛肉產品產業鏈,增加附加值;最后要圍繞白馬巖碼頭,打造渡口文化,明確傅家灣村走“研學游+特色養殖+創新文旅之路”,打造文旅融合特色品牌。四個村依托自身特有資源優勢,實現優勢互補,全力打造我鄉“大河片區文旅綜合體”,形成緊密的旅游產業鏈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。二、產業發展有活力11個行政村的1.8萬名柿溪人,用勤勞和智慧創建著幸福家園,傳統農副產品與現代產業共同發展,相輔相成:火炕魚、優質葡萄、紅薯粉絲、稻花魚、甲魚養殖聞名全縣。特別是包括夏黑、巨峰、醉金香、陽光玫瑰、甬優1號、梅生2號等多個品種,種植面積近千畝,年產量60余萬斤的葡萄口味品相俱佳,供不應求,遠銷長沙及周邊地區。13個農村專業合作社、28家種養大戶壯大了現代農業產業,初步形成了生產、管理、銷售一體化的集約式、規?;茖W發展模式。2022年8月20日,成功舉辦了“助力鄉村振興·推廣醉美柿溪”2022辰溪·柿溪葡萄文化節電商直播活動,通過線下采摘、線上直播銷售相結合的方式,進一步發揮“互聯網+”優勢幫助果農促銷葡萄,變自給自足為走出去經營,活躍的經濟帶來了財富的積累。全鄉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走出了堅強穩健的一大步。三、基礎設施到村組交通:全鄉境內實現硬化公里通村通組,共有縣道31公里直達譚家場鄉,分大溪、梓溪、大河三片三條主干道分別至各村。此外,白馬巖渡口與火馬沖大橋村隔江相望,柳溪口渡口成為村民出行的重要途徑之一,此外,稠木灣村、紗帽坪村與溆浦大江口鎮的接邊公路的拉通,方便了群眾出行及物流的流通。境內已形成了四通八達、便利的水陸交通樞紐。飲水:11個村已拉通人畜安全飲水工程,確保全鄉家家通上自來水。亮化:共有6個村安裝太陽能路燈567盞,解決了晚間道路照明問題。人行便道:通過向上爭取并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,共54個自然組完成人行便道硬化共41.23公里。電力:全鄉境內已實施農網提質改造工程,為全鄉安全用電提供了保障。水利:對大溪片實施總投資1600萬的農開項目,對溪堤、溪壩、水庫、山塘全面進行了維修和加固。四、環境優美創典范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。我鄉通過“科學規劃,有序有力推進”的模式,把向家灣、溪口做為縣連片打造示范村;桃田坳、牛兒巖作為縣重點整治提升村;曾家沖、付家灣、觀音閣結合溪口、向家灣五村抱團推進,作為庫區引領打造亮點村;石山關、分莊垴、稠木灣、紗帽坪作為全面提升村。對照“一拆二改三清四化”及“六無一全”的要求,扎實開展“五治”行動,對照市“個十百千”示范創建工程要求,創建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鄉鎮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(美麗鄉村)示范村、示范(美麗)庭院、最美村規民約村,推進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升級提質。五、公共服務全覆蓋全面落實村級公共服務,省級示范村溪口村、市級示范村付家灣村已經建設完成總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村級“六位一體”綜合服務中心外,同時加大淳化教育力度,積極構建鄉賢文化講堂、鄉村舞臺,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。開展平安創建為載體,組織17場鄉村文藝匯演,斥資10萬余元在溪口、傅家灣群眾聚集地制作大型墻體宣傳欄8塊,沿公路電桿懸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50塊。宣傳文明新風、孝道文化、政策法規。對群眾的娛樂、文化、體育、建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。柿溪鄉立足獨特的自然風光,豐富的庫區資源,強勁的發展動力。圍繞美麗鄉村、幸福家園建設,服務群眾,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,為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添磚加瓦。這里有山、有水、有樹林。鳥語花香,風光無限;能玩、能樂、能放松,鬧中取靜,云淡風輕;好吃、好喝、好心情,瓜果飄香,綠色健康。是徒步、騎行、自駕、垂釣、泛舟、競劃、采摘的絕佳之地,是周末、假日休閑觀光的首選之地,是令人流連忘返、難以忘卻的神往之地。未來的柿溪,經濟更富裕、山川更秀美、民風更淳樸、社會更文明、四季更美麗。
-
黃溪口位于懷化市中部、辰溪縣東南方向,處黃溪與沅水聚合口,地理坐標東經110度25分,北緯27度43。東與后塘瑤族鄉、蘇木溪瑤族鄉交界;西與仙人灣瑤族鄉接壤;南鄰龍頭庵、羅子山瑤族鄉;北接溆浦縣大江口鎮;離縣城72公里。境內以山地、丘陵為主,間以平地,屬河谷盆地,地勢略為東高西低、南高北低,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0米,最高點三羊田村天明土地第二峰570米,最低點黑家溪村陽里灣165米。屬中亞熱帶季濕潤氣候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常年主導風向北風。其特點是四季分明,冬夏長,春秋短;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熱量豐富,無霜期長。2021年全鎮總人口為21795人,總戶數6246戶,其中農業人口19659,非農業人口2136人。清初建墟場,置巡檢司。民國時期置太和鄉。1953年高黃溪口鎮,1956年,廖家坪、周家村、大灣、芙蓉、黑家溪鄉并入,稱黃溪口鄉,1959年更名人民公社,1984年改設建制鎮。2016年由13個村民委員會合并為8個村民委員會,2021年轄三羊田、芙蓉、黑家溪、毛家田、羅新、黃溪口、大灣、雙溪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共112個村民小組。
-
位置面積 錦濱鎮位于辰溪縣城南部,地理位置:東經110°19′41"北緯28°00′07"。沅江、錦江在此交匯,因濱臨錦江而得名??偯娣e74.86平方公里??谷諔馉帟r間,湖南大學舊址所在地。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,境地屬時和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花塘鄉和咸和鄉境地。1950年更名為老寨鄉,1953年設錦濱鄉,1956年與老寨、馬溪、木路、小黃埠、大路口鄉合并為老寨鄉。1957年改為錦濱公社。1958年改老寨公社。1963年改稱錦濱人民公社。1984年改稱錦濱鄉。2016年1月與石碧鄉合并,更名錦濱鎮,距縣城1公里。行政區劃 鎮域面積74.86平方公里,總人口3.3萬。下轄17個行政村、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(錦濱村、木路口村、大路口村、土溪坎村、楊家灣村、曉灘村、鐘家人村、新店村、田家垅村、龍頭垴村、裝糧埠村、石碧村、石溪溶村、紫金山村、巖地村、花塘坪村、周家灣村、華中社區、錦濱社區),共有村民小組258個。產業布局1、名優特產。鎮內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、柑桔、黃豆、油菜等,各項產量均在全縣前列。名優產品有裝糧埠早熟毛豆莢2000畝、周家灣柑桔5000畝、筆架山油茶3000畝、新店椪柑、巖地飴糖等。2、城南新區。龍創地產、正和開發、博雅學校、三校合一、屈原公園、自來水廠、縣中醫院搬遷等19個重點項目工程如雨后春筍扎根錦濱鎮,全鎮將發展以S223線為中心軸,集中發展以商貿物流業依托城南新城開發、城南汽車站、生態產業園等項目建設,打造商貿物流中心;全力扶持以鳳華禽業為龍頭,大力發展周家灣柑桔、裝糧埠村早熟毛豆莢、遠大育秧工廠等生態農業產業;休閑旅游業將以深度挖掘沅江、錦濱沿岸風光帶自然資源,帶動省道S223線以棋云山莊為主的特色農莊產業;汽配貿易業將整合大路口三金山角、花塘坪沿線的各類經銷商資源,著力推動以龍翔汽貿城為引領的汽車銷售、二手車交易、零配件更換、維護修理、汽車美容為主的產業鏈。全力推進融城戰略,打造縣城后花園,建設宜居、宜游、宜商的城南新鎮。
-
仙人灣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邊緣,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0公里,東連黃溪口鎮,西接長田灣鄉,南鄰中方縣龍場鄉,北枕溆浦縣洑水灣鄉,人民政府駐仙人灣村,電話區號0745,郵政編碼419509,境內峰巒疊嶂、群山連綿,沅水從境內蜿蜒而過,清水塘電站坐落境內,秀山麗水更添了瑤鄉的靈性。機構設置:鄉機關設黨政辦公室、黨建辦公室、經濟發展辦公室、社會事務辦公室、社會治安和應急管理辦公室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辦公室、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、農業綜合服務中心、便民服務中心、綜合行政執法大隊。境內有郵政所、農村商業銀行、衛生院、中小學、派出所等單位。政區人口:全鄉現轄15個行政村及1個社區居委會,136個村民小組,分別是龍虎溪村(原龍呼溪村、元頭坪村合并為龍虎溪村,11個小組)、炮臺村(原炮臺村、羅家坪村合并成炮臺村,14個小組)、淺水村(7個小組)、千丘田村(7個小組)、仙人灣村(5個小組)、漁業村(4個小組)、清水塘村(4個小組)、簡家灣村(3個小組)、團坡村(8個小組)、布村(原布村、坪家村合并成布村,9個小組)、溪臺村(原溪臺村、扎龍山村合并成溪臺村,16個小組)、望鄉村(原望鄉村、梓寨村合并成望鄉村,17個小組)、光明堂村(10個小組)、農林村(7個小組)、高古塘村(9個小組)、居委會(5個小組)。轄區總人口24988人計7452戶,其中瑤族人口11140人,仙人灣瑤族鄉是一個以漢族、瑤族、侗族、土家族等多個民族混居的鄉鎮,少數民族又以瑤族為主。環境資源:全鄉總面積132.68平方公里,轄區南北最大距離15.3千米,東西最大距離7.2千米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1人。全鄉耕地面積1600公頃,其中水田1093公頃,旱地210公頃,山地面積886公頃,林地面積165375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66.7%,林地蓄積量150426畝,境內林木、白煤、高嶺土、黃金、灰質石灰巖等資源儲量豐富,全鄉經濟以農業和林業為支柱產業,林木前景利用十分可觀,主要自然災害有冰災、旱澇,蟲災。產業發展:全鄉推廣高山玉米、水稻制種、反季蔬菜、瓜果種植,壯大肉牛、生豬、山羊養殖,穩步推進林果業生產。積極促進工業發展,加強對鄉內各生產企業的規范化管理。完成了布村美麗鄉村建設,修建了瑤鄉民俗及漁俗博物館、瑤鄉文化活動中心、沅江陰沉木園等項目打造生態旅游。
-
大水田鄉位于辰溪縣西南邊陲,西、南與鶴城區的涼亭坳鄉、蘆坪鄉接壤,北與麻陽縣的和平溪鄉、黃雙鄉接壤,東與本縣龍泉巖鄉、橋頭溪鄉毗鄰。1961年為大水田人民公社,1994年改為大水田鄉。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6公里。地域面積102.32平方公里。2016年,全縣啟動建制村合并工作,全鄉由原17個行政村合并為11個行政村,即:茅坡田村并入云田垅村、麻元沖村并入社塘村、巫山村和石家垅村合并成垅山村、活水村并入中莊村、硝泥田村并入永安莊村、鸕鶿村并入土橋村、茶田垅村、大水田村、巖屋塘村、道光溪村、杉木溪村,148個村民小組,共2萬余人。水田全鄉為山林地區,植被茂密,林木較多,森林覆蓋率70%以上。地型山高坡陡溪窄。每逢雨季,山洪暴發,大水田鄉政府所在地的一片農田猛漲大水,故得名大水田。
-
田灣鎮位于辰溪縣西北部,東鄰沅陵縣用坪鎮,南接辰陽鎮,西接孝坪鎮,北連船溪鎮,省道S223線穿境而過,交通區位優勢明顯,鎮政府駐田灣鎮田灣村,距辰溪縣城14.3公里,西南到懷化市區87.5公里。田灣鎮新中國成立后原屬沅陵縣,1953年劃入辰溪縣,為田灣區、鎮機關所在地,1958年9月設立田灣鎮人民公社。1984年2月改為田灣鎮區,1985年12月撤區設鎮?,F轄烏金村、鋪里村、田灣村、楊梅坳村、楓香塘村、選場村、雞巖村、葛里村、金坪村等9個行政村,1個社區。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,地勢略為西高東低、南高北低,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20~160米,其中金坪、雞巖、葛里、選場、楓香塘5個村地處云霧山脈,地質條件復雜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,四季分明,氣候溫暖潮濕,雨量充沛,春季多陰雨,夏季多大雨、暴雨,秋冬季雨水較少,光照充足,無霜期長,境內屬干溪流域,地下水豐富。全鎮總面積91.3平方公里,有耕地面積13587畝,其中水田面積10670畝,林地面積107525畝。2021年全鎮總人口10653人,總戶數2846戶。田灣鎮稻花魚養殖歷史悠久,可追溯至乾隆年間,素有稻花魚之鄉的美譽,田灣鎮中有占地面積800余畝稻花魚公園,以“稻花飄香,魚樂之歡”為主題,以田園為載體,以農耕文化為核心,打造以“魚”為媒,集花海、恐龍、音樂、露營、民俗等旅游活動為一體的主題公園,形成了辰溪縣“魅力辰溪印象田灣”獨具特色的稻花魚文化節。
-
上蒲溪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邊緣,東毗溆浦縣小橫垅鄉、中方縣蒿吉坪瑤族鄉,南鄰中方縣銅灣鎮,西接辰溪縣龍頭庵鄉,北連羅子山瑤族鄉。鄉政府駐地上蒲溪村,以駐地命名,距離縣城89公里,全鄉總面積62.75平方公里。該鄉地處雪峰山余脈羅子山西南麓,平均海拔600米以上,主峰羅子山1387.7米。地勢東北高,西南略低,村落分布于蒲溪兩岸,羅子山中山腳、地形呈葫蘆狀,南北15公里,東西寬20公里,南北窄東西寬,蒲溪從東南往西北橫貫鄉內中心,屬山地邊緣山區。民國時屬辰溪縣永和鄉,1953年置上蒲溪鄉。1956年,當峰鄉、五寶田鄉、六屋場鄉3個鄉并入。1958年并入羅子山火箭公社。1961年,成立上蒲溪人民公社委員會。1984年3月,公社體制改革,上蒲溪人民公社委員會改稱上蒲溪鄉。1989年1月31日,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,撤上蒲溪鄉,成立上蒲溪瑤族鄉。1993年3月排子坡村從羅子山瑤族鄉回歸上蒲溪瑤族鄉,時全鄉12個行政村。2016年實行合作,排子坡村與溫溪村合并為梯田村。龍腦上村、中蒲溪村并入五寶田村,蒲潭村并入上蒲溪村,現全鄉轄8個行政村:五寶田村、梯田村、六屋場村、上蒲溪村、當峰村、寶樹坪村、田坪村、茂蘭沖村。共62個自然村落,87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9636人,其中瑤族人口占53%以上,主要是七姓瑤后裔,分布集中在六屋場、梯田、當峰村。全鄉總面積62.75平方公里,由山地、水域、田地、居住區組成。山地面積4742公頃,林地面積4128公頃,耕地面積428公頃,其中水田376公頃。森林資源豐富,森林覆蓋率76.2%,上蒲溪瑤族鄉資源豐富,森林覆蓋率76.2%,林木蓄積量常年保持在25萬立方米以上,居全縣第一。鄉內有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細葉紅豆杉,二級保護植物銀杏,四季常綠環保。玉竹石產于蒲溪流域,儲藏量大,質地細膩,內隱竹影,其色如碧玉,堅韌美觀,不易風化,是理想的環保使用建筑、雕刻材料,開采價值大。鄉境內共有大小溪流四條,即蒲溪、鐵棰溪、溫溪、爺溪,蒲溪發源于中方縣蒿吉坪瑤族鄉吉都堂、洞門口,流經六屋場、上蒲溪、五寶田村,境內長21公里,形成峽谷風光,溪水流量大,可養魚、灌溉、漂排。有4個國家傳統村落:梯田、寶樹坪、茂蘭沖、當峰。有國家歷史文化名村、全國文明村、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、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——五寶田村。適合休閑康養,傳統村落民居民俗、古建筑、蒲溪漂流?,庎l有著頗具民族特色的飲食和民俗文化:毛狗、血鴨、刨湯,在這里,無論自己吃飯還是宴請賓客都用公筷,這是瑤鄉人民愛干凈、講衛生的集中體現。茶山號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支柱產業為農業種養、林業。農業以水田水稻種植為主。特色產業為高山云霧葡萄,全鄉1200畝,養雞專業戶37戶,全年出售雞60萬羽,11個生態農業合作社,產有有機大米、黃精藥材、黑木耳、稻花魚等,傳統手工藝制鼓,年銷量15萬余元。交通實現公路村組全覆蓋,硬化里程83.5公里,交通狀況大為改善、通暢。鄉內縣級客車3班,分別通向縣城、懷化市區。鄉際客運車10臺。鄉內有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一所,校舍面積509平方米,在校學生243人,教師33人,大專以上文化33人。小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,中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?,F有講師教授4人,外語博士生2人。公立幼兒園一所,幼兒78人,專職幼師5人,學術研究有瞿春林、黃始興合著出版《中國辰溪七姓瑤》,肖守資著《辰溪七姓瑤》,姜又春、黃始興和著出版《沅水流域瑤族民間故事》。在五寶田古村舉辦過兩屆辰溪縣稻花魚節。梯田村的傳統農耕方式“瑤山大夯”在2018年“百縣萬村”中上了央視。五寶田村的“瑤山大鼓”被評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農家書屋8個,有圖書12000余冊。加強文化道德建設,五寶田村為全國文明實踐建設先進村,六屋場村駱碧青,田坪村簡四婆被評為市道德模范、縣道德模范。有一個暖冬青年志愿隊,關愛老人。全鄉建有8個村級鄉賢講堂,有講師3人,定期到村內鄉賢講堂授課。
-
孝坪鎮位于辰溪縣北部,與田灣鎮、辰陽鎮、船溪鄉接壤,與瀘溪縣浦市鎮隔河相望,距縣城16公里,交通便利。經兩次撤鄉并鎮,現鎮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,轄16個行政村,4個社區,總人口5.2萬余人(其中城鎮居民2.3萬人),流動人口1.2萬人?,F轄區內有全省最大的油茶豐產林基地——永新農林,現代農業(油茶)綜合產業園——板橋萬畝油茶基地,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(蔬菜)產業園——千里坪蔬菜基地。鎮駐國家大型軍民結合型企業湖南云箭集團,兵工文化獨樹一幟,是縣鄉村振興整鄉推進試點單位。
-
1、地理位置及國土面積龍泉巖鄉位于辰溪縣西南邊陲,總面積51.5平方公里,東連安坪,南接橋頭溪,西鄰大水田,北界麻陽縣,鄉政府駐龍泉巖村,距離縣城45公里。龍泉巖屬于典型的山區鄉鎮,搞潭溪、龍門溪兩條溪流縱橫,雨量充沛,年平均降水量達1220.3毫米。洪災主要有突發性的山洪地質災害、流域泛濫性洪災、小型水庫和骨干山塘可能引發的災害。2、轄區劃分2016年并村之后下轄龍泉巖村、夏家坪村、板溪村、劉家坪、金家坳村、店邊灣村、松林溪村7個行政村,123個村民小組,3503戶,共12121人。3、基礎設施基本情況 全鄉耕地面積13740畝,林業用地面積48000畝,森林覆蓋率65%。主要用材林有松木、杉木、楠竹,經濟林有油茶、板栗、柑橘、黃桃、楊梅。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生產和果木栽培為主,黃桃、柑桔、楊梅、板栗竹木為農民增收渠道。2021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為17608萬元,人均年收入11069元,財政總收入909.8萬元。境內水能資源豐富,私營800千瓦水電站三腳巖電站1座,年發電量280萬度,年創160萬元。全鄉有?、裥退畮?座,?、蛐退畮?座,骨干山塘32座,溪壩兩處,集鎮供水1處,供水塔1座,解決集鎮4000人的用水。渠道總長8.2公里,有效灌溉面積1500畝。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--椅子山革命烈士陵園?!拔鍥觥惫反┚扯^,交通便利,全鄉7個村全部實現通暢工程,移動、聯通信號覆蓋全鄉。
-
潭灣鎮地處辰溪縣西南,與麻陽、瀘溪兩縣交界,距縣城4.5公里,屬城鄉結合部,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利,國道G354線、在建的辰浦線穿境而過。全鎮總面積98.67平方公里,轄18個行政村、1個居委會,292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4.4萬,其中農業人口4.1萬,耕地3.83萬畝,25座上型水庫。潭灣歷史悠久、人文薈萃,是“德圣”善卷歸隱地、屈原登拜善卷處、“二酉藏書”出典處之一,現存有“大酉藏書洞”、“兵工廠遺址”、“湖南大學遺址”等省、市、縣文物保護單位10余個。潭灣鎮地勢平坦、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素有“辰溪糧倉”之稱。盛產蔬菜、南豐蜜橘、酉橘、黃桃、金秋梨、藍莓等特色農業產品,形成了以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。2018年以來,先后被評為懷化市文明鄉鎮、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進集體、懷化市平安鄉鎮、湖南省安全發展示范鄉鎮、湖南省百佳鄉鎮(街道)工會、湖南省星級財政所、五星級基層武裝部等。2021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9097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4687元。近年來,潭灣鎮黨委、政府緊緊圍繞“奮力打造潭灣發展升級版,加快建設大酉文化特色鎮”的發展目標,積極對接“一體五片”發展,聚力把潭灣建成“辰溪糧倉、市民菜果園、大酉文旅勝地”,加快建設美麗、富裕、文明、幸福新潭灣,為奮力打造“三區一高地”、建設現代化新辰溪貢獻潭灣力量。
-
修溪鎮位于縣城東部,于2016年1月8日由原修溪鄉和伍家灣鄉合并而成,總面積189.56平方公里,轄17個行政村(八家塘村、水沖頭村、蕎子灣村、萬家垴村、征溪口村、木洲村、倒洑村、黃埠村、龔家灣、來坪村、葛藤溪村、伍家灣村、思蒙村、坳門村、椒坪溪村、齋家塘村、鄧家灣村),1個居民委員會(修溪社區),187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24744人。修溪鎮歷史悠久,境內有征溪口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、龔家灣省級歷史文化名村、辰溪縣古八景之一“木洲春漲”等名勝古跡。修溪鎮是紅色文化重要傳承地,賀龍長征路過修溪,有湘西剿匪龔家灣區公所保衛戰遺跡;是懷化市最大的羅漢果生產基地和白茶生產基地,全鎮羅漢果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,建成羅漢果初級加工廠1個、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,建成了3000余畝的標準化白茶種植基地;組織開展了“山水修溪,醉美之旅”、“稻花魚節”等活動,吸引縣內外游客2萬余人。近年來,修溪鎮先后被評為“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”、“全市平安創建優秀鄉鎮”、“全市環境衛生十五佳鄉鎮”,修溪鎮椒坪溪村扶貧工作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榮譽稱號。
-
橋頭溪鄉地處辰溪縣西南邊陲,距縣城47公里,東鄰小龍門鄉,西接大水田鄉,北界龍泉巖鄉,南連中方縣聶家村鄉、鶴城區黃金坳鎮,全鄉總面積62.62平方公里,總人口10979人,下轄蛇垅村、楓香坡村、上曬野村、三方頭村、同落山村、株木沖村、梅洲村、燈草潭村8個行政村,共84個村民小組,鄉人民政府駐橋頭溪燈草潭村集鎮。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橋頭溪鄉黨政一班人搶抓機遇,奮發趕超,全鄉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,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有效,曬野蘭魁茶業品牌效應凸顯,晨曦牧業生豬養殖產業提質擴產,同落山油茶、蛇垅茂谷柑產業初步形成,村集體經濟得到新發展,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,橋頭溪鄉有工業企業2個,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和超市5個。
-
蘇木溪瑤族鄉位辰溪東南邊陲,東鄰溆浦縣思蒙鄉、統溪河鄉,南枕羅子山瑤族鄉,西連黃溪口鎮,北接后塘瑤族鄉。鄉政府駐地蘇木溪村,距縣城98公里,是辰溪最邊遠的鄉鎮之一??偯娣e51.8平方公里,下轄10個行政村108個村民小組,2417戶,總人口10020(其中瑤族人口6982人,占總人口的69%),鄉村現有勞動力5213人。全鄉耕地面積7087畝(其中水田面積4793畝,旱地面積900畝),林地面積72844畝,森林覆蓋率為72%。近年來,該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,深入實施“五新四城”建設,以“富民強鄉”為發展目標,做大做強金銀花、高山優質稻、生豬養殖等產業,切實增加農民收入,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提升全鄉人民居住生活環境,實現追趕跨越式發展。并樹立以發展促穩定,以項目強經濟,以環境引商資的工作理念,同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,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著力整治村容村貌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,加大思想道德建設,促進社會文明進步。近年來,該鄉先后被評為“懷化市平安鄉鎮”“全縣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暨維護穩定先進鄉鎮”等榮譽稱號。
-
船溪鄉位于辰溪縣境內北部,東臨沅陵縣,西隔沅水與瀘溪縣隔壁相望,南接孝坪鎮,北接沅陵縣筲箕灣鎮,距辰溪縣城25千米,區域面積68.59平方千米。1958年9月,由原田灣、船溪2鄉組成大同公社:1961年4月,調整為船溪公社,1978年,船溪公社并入田灣區,1983年3月改船溪公社為船溪鄉。全鄉共有小溪河村、桐木沖村、長坡村、船溪驛村、向家村、廠坪村、汀流村、兵馬沖村、田頭坪村9個村民委員會,81個村民小組,共1.2萬余人。船溪鄉人民政府駐船溪驛村。
-
一、區位譚家場鄉位于辰溪縣東北部,距縣城35公里,東與溆浦縣均坪鎮、舒溶溪鄉接壤,南鄰溆浦縣江口鎮和柿溪鄉,北靠沅陵縣荔溪鄉,西連修溪鎮,為三縣交界之地,已逐步發展成商貿中心,地理位置優越。二、資源譚家場鄉土地總面積89.64平方公里,有耕地1.3萬畝,森林面積8644HA,森林覆蓋率達74%,木材蓄積量32.18萬立方米,是辰溪縣的主要林區之一。全鄉有18個林場,鄉屬林場2個,村屬林場16個,擁有廣闊的林地,開發前景良好。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,品位高,工業價值大,主要有磷、錳、鉛鋅、硫鐵、礬、鈾、石煤等,以磷、錳、鉛鋅、硫鐵等為主,磷主要分布在板林、荊竹溪、高坪等村;礬分布在高坪、柘木屯、鹽井、白巖沖等村;硫鐵分布在高坪、李家坳、下荊溪等村;鈾分布在王羊屯等村。三、人口譚家場鄉轄11個行政村,112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13106人,其中非農業人口1002人。四、民情風俗譚家場鄉為漢族聚居區,有少數土家族雜居。這里人民熱情好客,勤勞善良,民風淳樸。五、特色產品譚家場鄉土壤肥沃,物產豐富。主要特色產品有:1、水蜜桃:思牛灣農場注冊品牌,生長于海拔500多米的高山,個大,味甜,水分多。2、鹽筍子:用食鹽和煮好的筍子,再用木炭烘烤,能保鮮,味美且碎。3、西瓜:延季遲熟西瓜,已注冊“三屯商標”,個大,皮薄,味甜,肉脆。4、臘肉:先用鹽漬,再用柴火熏,肉香,保存時間長。5、曬煙:因土質特殊,煙有濃香。6、干辣椒:長而鮮紅,辣味十足。
-
火馬沖鎮位于辰溪縣南部,東鄰溆浦縣、西接小龍門鄉、北界錦濱鎮、南連長田灣鄉,素有“辰溪南大門”之稱。1978年為火馬沖人民公社,1984年11月改為火馬沖鎮。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9公里。地域面積137.18平方公里。1958年,“大躍進”時,“火麻沖”改“麻”為“馬”,寓意躍進之意。2016年1月火馬沖鎮與寺前鎮合并,現全新的火馬沖鎮轄沙堆、羅家灣、山塘驛、鄭家坪、火馬沖、萬壽、興隆、蘭家灣、燕子洞、大橋、寺前鋪、山岳坡、顧家坪、二龍、柑子村、淡家坪、桃花坪、涼水井18個行政村,2個居民委員會,285個村民小組,共4.5萬余人。該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其特點是氣候溫和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1月平均溫在0℃以上,7月平均氣溫一般為28℃左右,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,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,主要集中在夏季,季風氣候顯著。境內屬沅江水系,沅江主干道傍鎮區東北面而過,松溪由西南向東北流經5個行政村,沿岸地勢較平坦,陽光充足,農業生產條件較好,歷來盛產水稻、油菜、棉花、玉米等。礦產資源有煤、石灰石、磷、金、金剛石等。鎮內水路交通便利,公路S250、G354線交匯于山塘驛,溆懷高速公路辰溪縣互通位于我鎮鄭家坪村,滬昆鐵路穿越全鎮九個行政村,辰溪縣火車站坐落在鎮內,是辰溪、沅陵、瀘溪三縣鐵路物資集散地。
-
地理位置 小龍門鄉位于辰溪縣南端(東經110°26’15”-110°52’00”,北緯28°40’89”-28°50’00”),素有辰溪“南大門”之稱,距縣城28KM,距市中心42KM,東連長田灣鄉,南鄰中方縣花橋鎮,西毗橋頭溪鄉,北接原寺前鎮(現火馬沖鎮)。交通十分便利,滬昆鐵路貫穿南北,設有火車站一個,S250線穿越腹地,溆懷高速經過我5鄉村1場(小龍門、龍地坨、喇坪、中伙鋪、肖家溪、果木場),24個村民小組,總里程10.86公里,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、交通優勢。境內礦產品種類較多,林木蘊藏豐富,尤其是龍門溪奇景碧水怪石同周圍茂密的森林植被渾然一體,旅游開發前景很好。建制沿革 鄉政府駐地東南面有檀龍山脈,主峰海拔854.7米,山脈宛若臥龍,地居龍口,在隋代時,即取名大龍門,相傳清朝乾隆南巡至此,認為朝廷之門為大,即改名為小龍門。小龍門鄉民國時期稱中伙鄉,鄉政府設中伙鋪,1951年仍稱中伙鄉,1952年遷小龍門更名為小龍門鄉,1956年中伙鋪,罩子沖鄉并入,后改稱人民公社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1984年改為小龍門鄉人民政府。至2015年建置無變化。小龍門自古有三橋、三腦即三眼橋、王灰橋、秀鳳橋、屋場腦、大榆腦、婆田腦、如今的鄉敬老院為原來人民公社的糧站所在地,院內有八棵三人合抱的老貓子樹,20多米高,枝繁葉茂,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,它見證了小龍門的風風雨雨。區劃面積 全鄉總面積62.4平方公里。2003年,耕地面積9001畝,其中水田8061畝,旱地940畝,轄9個行政村1社區,果木場和苗圃各一個。2015年,全鄉轄14個行政村(小龍門、白泥灣、尖山、坨地坪、毛家坪、張家仁、桐木坪、唐家灣、方子山、龍地坨、喇坪、中伙鋪、肖家溪、虎地),100個村民小組,耕地面積13750.2畝,其中水田9648.5畝,旱地4101.7畝。2016年5月,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,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,根據中共辰溪縣委、辰溪縣人民政府《關于印發<辰溪縣建制村合并工作實施方案>的通知》(辰發〔2016〕17號)文件以及有關會議精神,結合我鄉實際,通過召開座談會、走訪懇談、實地察看等方法,深入進行調查摸底,初步摸清了我鄉的發展現狀,存在的問題及群眾的呼聲和要求,擬對我鄉現有建制村進行合并調整,以現有建制村地理位置條件、經濟發展基礎、自然資源、區域規劃為基本框架合并。將全鄉14個建制村合并調整為9個建制村,調整后建制村平均面積6.93平方公里。(一)將白泥灣村、方子山村、尖山村、小龍門村調整合并設立小龍門村,合并后小龍門村轄23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10.09平方公里,總人口2590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小龍門村。(二)將毛家坪村、坨地坪村調整合并設立坨地坪村,合并后坨地坪村轄17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5.84平方公里,總人口1421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坨地坪村。(三)將張家仁村、桐木坪村調整合并設立桐木坪村,合并后桐木坪村轄14個村民小組,全村面積5.45平方公里,總人口1380人,村辦公地點設在桐木坪村。人口民族 轄區人口以漢族為主。2023年,下轄小龍門村、坨地坪村、桐木坪村、唐家灣村、龍地坨村、喇坪村、中伙鋪村、肖家溪村、虎地村、龍門溪社區,共9個行政村1個社區。全鄉有3213戶11441人,下屬黨支部11個,黨員451人。自然環境 小龍門鄉境內東西稍高,南北較低,海拔140-854m,地貌以中山、低丘為主,中部為山谷盆地,北部為渾圓低丘,南北長11.5km,東西寬7km,成土巖以石灰巖為主,農地土壤主要是板巖紫泥田、黃泥田和少部分淺灰板田與冷浸田等,北部主要有紫泥田、巖渣田等。青山環保,綠樹成蔭,懸崖峭壁,溶洞成群,有小“三峽”之稱。轄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,因受海洋季風氣候影響,轄區內四季分明,降水豐沛,冬冷夏熱,無霜期長,無大自然災害,有利于農作物成長;常年平均氣溫約16.2℃左右,全年降雨量1100-1300mm,無霜期278天。自然資源 小龍門鄉地處亞熱帶常綠葉林地帶、湘西山區丘陵植被地區,區域內植被垂直分布明顯,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,物種繁多,全鄉森林覆蓋率70.8%,根據縣林業局的普查資源,共發現喬木、灌木樹種580余種。有各類野生動物180多種,其中娃娃魚、果子貍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0余種。轄區內礦產資源豐富,儲存量大,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、石灰石、鐵、銻、硅、鎂等。存儲量約300萬噸。
-
后塘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端,東與溆浦縣思蒙鄉接壤,南臨蘇木溪瑤族鄉,西與黃溪口鎮相連,北靠溆浦縣江口鎮,南北貫穿9.8公里,東西跨度8.8公里,鄉以駐地命名。全鄉總面積69.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12141.1畝(水田9292.638 畝、旱地 2848.462畝),水域2373畝,山地80207畝。地貌以崗地為主,整個地勢北高南低,由西向東傾斜。民國時期,境地屬太和鄉。1953年設后塘鄉,1956年佛洞、嶺坨園、棗子坪鄉并入。1958年9月廢鄉,并入宇宙人民公社。1961年析出設后塘人民公社,1984年復名后塘鄉。1989年元月,經省人民政府批準,撤銷后塘鄉,成立后塘瑤族鄉,當時轄王家、松來、六里、巖門、金橋、讓水、前塘、漩灣、蓮花、新田、思維溪、元坪、二塘、葉家人、丹山、紀巖16個行政村。1993年蘇木溪瑤族鄉的茶園坪村析出劃入后塘瑤族鄉,轄17個行政村。2016年并村后,減為12個行政村,153個村民小組。截止到2022年底,全鄉總人口19114人,其中少數民族12424人,占總人口的65%。公路建設蓬勃發展。新中國成立前有鄉道(大路)通黃溪口鎮和溆浦縣城,1976年,始建黃(黃溪口)至蘇(蘇木溪)、前(前塘)至后(后塘)公路,經黃溪口鎮到辰溪縣城。2007年溆羅線(溆浦縣城至羅子山瑤族鄉)黃溪口至后塘段路基改造動工,2008年5月,路面硬化正式開工,12月底12公里硬化完工;2008年6月,溆羅線后塘至思蒙鄉(后塘段4.5公里)路基改造動工,2009年10月公路硬化竣工;至2014年全鄉17個村通暢工程已全面完工,總里程39.24公里?,F有3臺客班車通往懷化、辰溪縣城。全鄉經濟以務工和種養殖業為主,有優質原生態茶油、畜牧水產、優質水稻等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,特別是三元雜交豬的飼養規模全市聞名,全鄉共有母豬1052頭,全年仔豬出欄量達12000余頭,年出欄肥豬9000 余頭。教育事業比較發達。新中國成立前有完小1所、初小4所、大學畢業生2人。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更快,現有普通中學1所,中心小學1所,村級小學2所,中小學在校學生1074人,教師69人,小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,中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45%,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中考取大中專院校的達400余人,有著名的教授,如北京大學魏高原,湖南師大教授舒遠昭,湖南工學院黨委書記、教授宋克慧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雷彬教授等。后塘瑤族鄉各級先進模范云集,素來有“道德模范之鄉”的稱譽。有全國勞模范宋先欽,全國最美家庭、優秀鄉賢宋文云,全國孝親敬老模范、辰溪縣道德模范舒象能,辰溪縣道德模范、省道德模范提名人選、丹山村黨支部書記葉世玉等大批先進模范人物。文化廣播事業日益豐富。當地傳統文藝形式多樣,內容豐富,瑤漢同胞通過表演舞龍燈、霸王鞭、茶山號子、吹木葉、雙嗩吶、腰豉、船燈等民間節目表演,展現秀麗的瑤鄉風光和濃郁的瑤族風情;城鄉同步有線電視覆蓋全鄉12個村,電視入戶率達100%?;旧洗宕逵袠I余文藝隊,群眾性文體活動經常開展。
-
辰陽鎮地處辰、沅兩水匯流之北岸,東與修溪鎮相連,南與錦濱鎮、潭灣鎮相壤、西與浦市(瀘溪縣)比鄰,北與孝坪鎮、田灣鎮相接,是全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金融、商貿物流、交通中心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豐沛。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,較為高大的山有丫髻山、熊首山、錦雞山、大西山,其中最高山脈為丫髻山,海拔855米,最低為西邊沅江當家洲,海拔112米。行政區域總面積111.28平方公里,林地面積15.6萬畝,水田面積18290.5畝,水域面積8000平方千米,轄16個行政村、6個社區居委會。戶籍總人口7.9萬余人。鎮黨委下設基層黨組織25個,黨員2068人。省道S250、S308和辰浦公路、辰五公路縱貫全鎮,境內公路里程達50余公里。轄區有集貿市場6個,汽車站4個,幼兒園18所,完小4所,小學、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,初中2所,特殊學校1所,縣級醫院6家。踏上新征程,邁向新勝利,鎮黨委、鎮政府繼續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,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,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、市委、縣委工作要求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深入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,緊跟懷化建設“三城一區”,奮力建設“三區一高地”,以攻堅克難、奮發有為、篤行不怠的決心,加快推動辰陽鎮高質量跨域式發展!
-
安坪鎮位于辰溪縣西南部,東連火馬沖鎮、小龍門鄉,南鄰龍泉巖鄉,西接麻陽縣,北與潭灣鎮相連,是我縣最大的農村城鎮之一,也是我縣糧食主產區和畜牧養殖大鎮。全鎮總面積76.8平方公里,糧田19000余畝,旱地11500余畝,林地45000余畝,全鎮下轄16個行政村,1個居委會,共256個村民小組,3個居民小組,全鎮共設7個黨總支,26個黨支部,共有黨員977名,總人口40000余人,人均純收入4000元,距辰溪縣城30公里。
-
長田灣鄉位于辰溪縣南部,因鄉政府駐地長田灣村境內有一丘長田得名。東鄰溆浦縣大江口鎮、辰溪縣仙人灣鄉,南界懷化市中方縣花橋鎮,西接小龍門鄉,北依火馬沖鎮,全鄉總面積91.96平方公里。全鄉轄區內10個建制村,共116個村民小組,4493戶、17256口人。鄉政府駐地長田灣村,距縣城52公里。轄區內現有中型水庫1座:長田灣水庫,庫容2270萬立方米,灌溉面積有小龍門、火馬沖、安坪、橋頭溪等鄉鎮;小二型水庫4座:天星堂、青龍溪、苞子沖、塘興灣,大小山塘50余處,電灌站20余處,標準防滲渠道總長達30余公里。礦產資源豐富,有煤、鐵、銻、高嶺土等,尤以煤、銻為最。
-
龍頭庵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部,北接黃溪口鎮,東接羅子山瑤族鄉,南接中方縣銅鼎鎮、上蒲溪瑤族鄉,西接中方縣龍場鄉、仙人灣瑤族鄉,距縣城80公里,總面積52.6平方公里,下轄雪峰、龍頭庵、塘沖、石溪口、茶元、大村、中溪口、長田8個行政村、1個社區居委會,136個村民小組,共有農業人口5004戶18297人,辦公地址:龍頭庵鄉人民政府。
-
羅子山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端,東連溆浦縣小橫垅鄉,南臨上蒲溪瑤族鄉,西接黃溪口鎮,北靠蘇木溪瑤族鄉。轄8個行政村,72個村民小組。戶籍人口7522人,常住人口3494人。其中瑤族人口占比超過五分之三??傂姓娣e50.6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8106.75畝,水稻面積5497畝,林地13672畝,水域面積5426畝。2022年底,全鄉實現生產總值7305萬元,完成財政總收入612萬元,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22萬元,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萬元,實現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6元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有效銜接鄉村振興。該鄉以發展水稻、林業開發和生豬養殖為主。種植水稻248公頃,糧食總產988噸。種植蔬菜35公頃,總產值112余萬元。種植油茶38.5公頃,茶油產值48萬元。生豬出欄8100余頭,總產1080噸,產值2400萬元。羅子山是七姓瑤的發源地,這里瑤族文化豐富,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茶山號子、有喜慶洋洋的雙嗩吶、有情意濃濃的瑤鄉山歌對唱等;這里山高林密,森林覆蓋率達78%,分布許多自然景觀,如玉虎嶺龍脈松、省級水利風景區-羅子山水庫、中國傳統古村落-劉家垅村、百年古剎-羅峰寺等;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,如植物界“大熊貓”--千年紅豆杉,中華小鯢,野生映山紅等;民俗飲食獨特,有瑤鄉毛狗肉、豬泡湯、燉缸牛肉等,旅游資源豐富。
-
柿溪鄉,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,地處辰溪縣東南部,東連修溪鎮,南鄰溆浦縣,西與火馬沖鎮隔沅江相望,北與修溪鎮毗連,距辰溪縣城17千米。全鄉總面積為102.7平方公里,現有耕地16376畝,其中水田12528畝,旱地3848畝,山地面積102293畝,水域面積9533畝,森林覆蓋率62.41%,林木蓄積量22.3萬m3。屬于大伏潭庫區重點鄉;被譽為“葡萄之鄉”、“紅薯粉之鄉”,是懷化市最大的鮮果葡萄生產基地和紅薯粉加工基地。轄11個行政村,169個村民小組,5386戶,總人口1.8萬余人。一年來,鄉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,嚴格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、縣委縣政府的系列決策部署,以昂揚的斗志深入落實省委“三高四新”戰略,貫徹市委“五新四城”、堅持縣委“三區一高地”,全面推進辰溪“四城”建設,奮力打造我鄉“一核三區”。以抓農業產業促整體發展,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衛生典范,抓綜治維穩建平安柿溪,抓安全生產杜絕事故發生,抓重點任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,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,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。一、科學規劃有特色柿溪鄉按照“規劃科學特色美”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,重點突出以溪口村、曾家沖村、付家灣村以及向家灣村四村五點打造“大河片區文旅綜合體”。聚集提升全鄉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,溪口村:因地制宜著力打好“特色牌”,發展好沅江魚養殖和“百果園”優質水果兩大類產業,明確走溪口村“.精品農業+文旅休閑+生態康養之路”,打造“沅水明珠”“鄉村微城”。曾家沖村:發揮運用好“名人效應”。發展網紅戶外露營基地、特色民宿及荷花種植觀賞等產業,明確曾家沖村“戶外露營+特色民宿+鄉村文旅之路”,打造特色觀光休閑旅游村。向家灣村:挖掘利用好特色資源。一是楠竹產業,圍繞楠竹場完善基礎設施,建設林間游步道、打造以竹為特色的民宿及文創產品等;二是葡萄產業提質改造,依托沿河風光帶打造農旅產業觀光旅游大道,明確向家灣村“綠色發展+特色產業+生態旅游之路”,打造田園綜合體。傅家灣村:弘揚好村風、好家風文化。首先,作為懷化市著名的“大學村”,傳承優秀傳統文化,發展研學游,傳承崇文重教之風;其次圍繞黃牛養殖,延長牛肉產品產業鏈,增加附加值;最后要圍繞白馬巖碼頭,打造渡口文化,明確傅家灣村走“研學游+特色養殖+創新文旅之路”,打造文旅融合特色品牌。四個村依托自身特有資源優勢,實現優勢互補,全力打造我鄉“大河片區文旅綜合體”,形成緊密的旅游產業鏈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。二、產業發展有活力11個行政村的1.8萬名柿溪人,用勤勞和智慧創建著幸福家園,傳統農副產品與現代產業共同發展,相輔相成:火炕魚、優質葡萄、紅薯粉絲、稻花魚、甲魚養殖聞名全縣。特別是包括夏黑、巨峰、醉金香、陽光玫瑰、甬優1號、梅生2號等多個品種,種植面積近千畝,年產量60余萬斤的葡萄口味品相俱佳,供不應求,遠銷長沙及周邊地區。13個農村專業合作社、28家種養大戶壯大了現代農業產業,初步形成了生產、管理、銷售一體化的集約式、規?;茖W發展模式。2022年8月20日,成功舉辦了“助力鄉村振興·推廣醉美柿溪”2022辰溪·柿溪葡萄文化節電商直播活動,通過線下采摘、線上直播銷售相結合的方式,進一步發揮“互聯網+”優勢幫助果農促銷葡萄,變自給自足為走出去經營,活躍的經濟帶來了財富的積累。全鄉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走出了堅強穩健的一大步。三、基礎設施到村組交通:全鄉境內實現硬化公里通村通組,共有縣道31公里直達譚家場鄉,分大溪、梓溪、大河三片三條主干道分別至各村。此外,白馬巖渡口與火馬沖大橋村隔江相望,柳溪口渡口成為村民出行的重要途徑之一,此外,稠木灣村、紗帽坪村與溆浦大江口鎮的接邊公路的拉通,方便了群眾出行及物流的流通。境內已形成了四通八達、便利的水陸交通樞紐。飲水:11個村已拉通人畜安全飲水工程,確保全鄉家家通上自來水。亮化:共有6個村安裝太陽能路燈567盞,解決了晚間道路照明問題。人行便道:通過向上爭取并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,共54個自然組完成人行便道硬化共41.23公里。電力:全鄉境內已實施農網提質改造工程,為全鄉安全用電提供了保障。水利:對大溪片實施總投資1600萬的農開項目,對溪堤、溪壩、水庫、山塘全面進行了維修和加固。四、環境優美創典范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。我鄉通過“科學規劃,有序有力推進”的模式,把向家灣、溪口做為縣連片打造示范村;桃田坳、牛兒巖作為縣重點整治提升村;曾家沖、付家灣、觀音閣結合溪口、向家灣五村抱團推進,作為庫區引領打造亮點村;石山關、分莊垴、稠木灣、紗帽坪作為全面提升村。對照“一拆二改三清四化”及“六無一全”的要求,扎實開展“五治”行動,對照市“個十百千”示范創建工程要求,創建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鄉鎮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(美麗鄉村)示范村、示范(美麗)庭院、最美村規民約村,推進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升級提質。五、公共服務全覆蓋全面落實村級公共服務,省級示范村溪口村、市級示范村付家灣村已經建設完成總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村級“六位一體”綜合服務中心外,同時加大淳化教育力度,積極構建鄉賢文化講堂、鄉村舞臺,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。開展平安創建為載體,組織17場鄉村文藝匯演,斥資10萬余元在溪口、傅家灣群眾聚集地制作大型墻體宣傳欄8塊,沿公路電桿懸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50塊。宣傳文明新風、孝道文化、政策法規。對群眾的娛樂、文化、體育、建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。柿溪鄉立足獨特的自然風光,豐富的庫區資源,強勁的發展動力。圍繞美麗鄉村、幸福家園建設,服務群眾,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,為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添磚加瓦。這里有山、有水、有樹林。鳥語花香,風光無限;能玩、能樂、能放松,鬧中取靜,云淡風輕;好吃、好喝、好心情,瓜果飄香,綠色健康。是徒步、騎行、自駕、垂釣、泛舟、競劃、采摘的絕佳之地,是周末、假日休閑觀光的首選之地,是令人流連忘返、難以忘卻的神往之地。未來的柿溪,經濟更富裕、山川更秀美、民風更淳樸、社會更文明、四季更美麗。
-
黃溪口位于懷化市中部、辰溪縣東南方向,處黃溪與沅水聚合口,地理坐標東經110度25分,北緯27度43。東與后塘瑤族鄉、蘇木溪瑤族鄉交界;西與仙人灣瑤族鄉接壤;南鄰龍頭庵、羅子山瑤族鄉;北接溆浦縣大江口鎮;離縣城72公里。境內以山地、丘陵為主,間以平地,屬河谷盆地,地勢略為東高西低、南高北低,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0米,最高點三羊田村天明土地第二峰570米,最低點黑家溪村陽里灣165米。屬中亞熱帶季濕潤氣候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常年主導風向北風。其特點是四季分明,冬夏長,春秋短;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熱量豐富,無霜期長。2021年全鎮總人口為21795人,總戶數6246戶,其中農業人口19659,非農業人口2136人。清初建墟場,置巡檢司。民國時期置太和鄉。1953年高黃溪口鎮,1956年,廖家坪、周家村、大灣、芙蓉、黑家溪鄉并入,稱黃溪口鄉,1959年更名人民公社,1984年改設建制鎮。2016年由13個村民委員會合并為8個村民委員會,2021年轄三羊田、芙蓉、黑家溪、毛家田、羅新、黃溪口、大灣、雙溪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共112個村民小組。
-
位置面積 錦濱鎮位于辰溪縣城南部,地理位置:東經110°19′41"北緯28°00′07"。沅江、錦江在此交匯,因濱臨錦江而得名??偯娣e74.86平方公里??谷諔馉帟r間,湖南大學舊址所在地。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,境地屬時和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花塘鄉和咸和鄉境地。1950年更名為老寨鄉,1953年設錦濱鄉,1956年與老寨、馬溪、木路、小黃埠、大路口鄉合并為老寨鄉。1957年改為錦濱公社。1958年改老寨公社。1963年改稱錦濱人民公社。1984年改稱錦濱鄉。2016年1月與石碧鄉合并,更名錦濱鎮,距縣城1公里。行政區劃 鎮域面積74.86平方公里,總人口3.3萬。下轄17個行政村、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(錦濱村、木路口村、大路口村、土溪坎村、楊家灣村、曉灘村、鐘家人村、新店村、田家垅村、龍頭垴村、裝糧埠村、石碧村、石溪溶村、紫金山村、巖地村、花塘坪村、周家灣村、華中社區、錦濱社區),共有村民小組258個。產業布局1、名優特產。鎮內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、柑桔、黃豆、油菜等,各項產量均在全縣前列。名優產品有裝糧埠早熟毛豆莢2000畝、周家灣柑桔5000畝、筆架山油茶3000畝、新店椪柑、巖地飴糖等。2、城南新區。龍創地產、正和開發、博雅學校、三校合一、屈原公園、自來水廠、縣中醫院搬遷等19個重點項目工程如雨后春筍扎根錦濱鎮,全鎮將發展以S223線為中心軸,集中發展以商貿物流業依托城南新城開發、城南汽車站、生態產業園等項目建設,打造商貿物流中心;全力扶持以鳳華禽業為龍頭,大力發展周家灣柑桔、裝糧埠村早熟毛豆莢、遠大育秧工廠等生態農業產業;休閑旅游業將以深度挖掘沅江、錦濱沿岸風光帶自然資源,帶動省道S223線以棋云山莊為主的特色農莊產業;汽配貿易業將整合大路口三金山角、花塘坪沿線的各類經銷商資源,著力推動以龍翔汽貿城為引領的汽車銷售、二手車交易、零配件更換、維護修理、汽車美容為主的產業鏈。全力推進融城戰略,打造縣城后花園,建設宜居、宜游、宜商的城南新鎮。
-
仙人灣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邊緣,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0公里,東連黃溪口鎮,西接長田灣鄉,南鄰中方縣龍場鄉,北枕溆浦縣洑水灣鄉,人民政府駐仙人灣村,電話區號0745,郵政編碼419509,境內峰巒疊嶂、群山連綿,沅水從境內蜿蜒而過,清水塘電站坐落境內,秀山麗水更添了瑤鄉的靈性。機構設置:鄉機關設黨政辦公室、黨建辦公室、經濟發展辦公室、社會事務辦公室、社會治安和應急管理辦公室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辦公室、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、農業綜合服務中心、便民服務中心、綜合行政執法大隊。境內有郵政所、農村商業銀行、衛生院、中小學、派出所等單位。政區人口:全鄉現轄15個行政村及1個社區居委會,136個村民小組,分別是龍虎溪村(原龍呼溪村、元頭坪村合并為龍虎溪村,11個小組)、炮臺村(原炮臺村、羅家坪村合并成炮臺村,14個小組)、淺水村(7個小組)、千丘田村(7個小組)、仙人灣村(5個小組)、漁業村(4個小組)、清水塘村(4個小組)、簡家灣村(3個小組)、團坡村(8個小組)、布村(原布村、坪家村合并成布村,9個小組)、溪臺村(原溪臺村、扎龍山村合并成溪臺村,16個小組)、望鄉村(原望鄉村、梓寨村合并成望鄉村,17個小組)、光明堂村(10個小組)、農林村(7個小組)、高古塘村(9個小組)、居委會(5個小組)。轄區總人口24988人計7452戶,其中瑤族人口11140人,仙人灣瑤族鄉是一個以漢族、瑤族、侗族、土家族等多個民族混居的鄉鎮,少數民族又以瑤族為主。環境資源:全鄉總面積132.68平方公里,轄區南北最大距離15.3千米,東西最大距離7.2千米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1人。全鄉耕地面積1600公頃,其中水田1093公頃,旱地210公頃,山地面積886公頃,林地面積165375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66.7%,林地蓄積量150426畝,境內林木、白煤、高嶺土、黃金、灰質石灰巖等資源儲量豐富,全鄉經濟以農業和林業為支柱產業,林木前景利用十分可觀,主要自然災害有冰災、旱澇,蟲災。產業發展:全鄉推廣高山玉米、水稻制種、反季蔬菜、瓜果種植,壯大肉牛、生豬、山羊養殖,穩步推進林果業生產。積極促進工業發展,加強對鄉內各生產企業的規范化管理。完成了布村美麗鄉村建設,修建了瑤鄉民俗及漁俗博物館、瑤鄉文化活動中心、沅江陰沉木園等項目打造生態旅游。
-
大水田鄉位于辰溪縣西南邊陲,西、南與鶴城區的涼亭坳鄉、蘆坪鄉接壤,北與麻陽縣的和平溪鄉、黃雙鄉接壤,東與本縣龍泉巖鄉、橋頭溪鄉毗鄰。1961年為大水田人民公社,1994年改為大水田鄉。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6公里。地域面積102.32平方公里。2016年,全縣啟動建制村合并工作,全鄉由原17個行政村合并為11個行政村,即:茅坡田村并入云田垅村、麻元沖村并入社塘村、巫山村和石家垅村合并成垅山村、活水村并入中莊村、硝泥田村并入永安莊村、鸕鶿村并入土橋村、茶田垅村、大水田村、巖屋塘村、道光溪村、杉木溪村,148個村民小組,共2萬余人。水田全鄉為山林地區,植被茂密,林木較多,森林覆蓋率70%以上。地型山高坡陡溪窄。每逢雨季,山洪暴發,大水田鄉政府所在地的一片農田猛漲大水,故得名大水田。
-
田灣鎮位于辰溪縣西北部,東鄰沅陵縣用坪鎮,南接辰陽鎮,西接孝坪鎮,北連船溪鎮,省道S223線穿境而過,交通區位優勢明顯,鎮政府駐田灣鎮田灣村,距辰溪縣城14.3公里,西南到懷化市區87.5公里。田灣鎮新中國成立后原屬沅陵縣,1953年劃入辰溪縣,為田灣區、鎮機關所在地,1958年9月設立田灣鎮人民公社。1984年2月改為田灣鎮區,1985年12月撤區設鎮?,F轄烏金村、鋪里村、田灣村、楊梅坳村、楓香塘村、選場村、雞巖村、葛里村、金坪村等9個行政村,1個社區。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,地勢略為西高東低、南高北低,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20~160米,其中金坪、雞巖、葛里、選場、楓香塘5個村地處云霧山脈,地質條件復雜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,四季分明,氣候溫暖潮濕,雨量充沛,春季多陰雨,夏季多大雨、暴雨,秋冬季雨水較少,光照充足,無霜期長,境內屬干溪流域,地下水豐富。全鎮總面積91.3平方公里,有耕地面積13587畝,其中水田面積10670畝,林地面積107525畝。2021年全鎮總人口10653人,總戶數2846戶。田灣鎮稻花魚養殖歷史悠久,可追溯至乾隆年間,素有稻花魚之鄉的美譽,田灣鎮中有占地面積800余畝稻花魚公園,以“稻花飄香,魚樂之歡”為主題,以田園為載體,以農耕文化為核心,打造以“魚”為媒,集花海、恐龍、音樂、露營、民俗等旅游活動為一體的主題公園,形成了辰溪縣“魅力辰溪印象田灣”獨具特色的稻花魚文化節。
-
上蒲溪瑤族鄉位于辰溪縣東南邊緣,東毗溆浦縣小橫垅鄉、中方縣蒿吉坪瑤族鄉,南鄰中方縣銅灣鎮,西接辰溪縣龍頭庵鄉,北連羅子山瑤族鄉。鄉政府駐地上蒲溪村,以駐地命名,距離縣城89公里,全鄉總面積62.75平方公里。該鄉地處雪峰山余脈羅子山西南麓,平均海拔600米以上,主峰羅子山1387.7米。地勢東北高,西南略低,村落分布于蒲溪兩岸,羅子山中山腳、地形呈葫蘆狀,南北15公里,東西寬20公里,南北窄東西寬,蒲溪從東南往西北橫貫鄉內中心,屬山地邊緣山區。民國時屬辰溪縣永和鄉,1953年置上蒲溪鄉。1956年,當峰鄉、五寶田鄉、六屋場鄉3個鄉并入。1958年并入羅子山火箭公社。1961年,成立上蒲溪人民公社委員會。1984年3月,公社體制改革,上蒲溪人民公社委員會改稱上蒲溪鄉。1989年1月31日,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,撤上蒲溪鄉,成立上蒲溪瑤族鄉。1993年3月排子坡村從羅子山瑤族鄉回歸上蒲溪瑤族鄉,時全鄉12個行政村。2016年實行合作,排子坡村與溫溪村合并為梯田村。龍腦上村、中蒲溪村并入五寶田村,蒲潭村并入上蒲溪村,現全鄉轄8個行政村:五寶田村、梯田村、六屋場村、上蒲溪村、當峰村、寶樹坪村、田坪村、茂蘭沖村。共62個自然村落,87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9636人,其中瑤族人口占53%以上,主要是七姓瑤后裔,分布集中在六屋場、梯田、當峰村。全鄉總面積62.75平方公里,由山地、水域、田地、居住區組成。山地面積4742公頃,林地面積4128公頃,耕地面積428公頃,其中水田376公頃。森林資源豐富,森林覆蓋率76.2%,上蒲溪瑤族鄉資源豐富,森林覆蓋率76.2%,林木蓄積量常年保持在25萬立方米以上,居全縣第一。鄉內有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細葉紅豆杉,二級保護植物銀杏,四季常綠環保。玉竹石產于蒲溪流域,儲藏量大,質地細膩,內隱竹影,其色如碧玉,堅韌美觀,不易風化,是理想的環保使用建筑、雕刻材料,開采價值大。鄉境內共有大小溪流四條,即蒲溪、鐵棰溪、溫溪、爺溪,蒲溪發源于中方縣蒿吉坪瑤族鄉吉都堂、洞門口,流經六屋場、上蒲溪、五寶田村,境內長21公里,形成峽谷風光,溪水流量大,可養魚、灌溉、漂排。有4個國家傳統村落:梯田、寶樹坪、茂蘭沖、當峰。有國家歷史文化名村、全國文明村、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、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——五寶田村。適合休閑康養,傳統村落民居民俗、古建筑、蒲溪漂流?,庎l有著頗具民族特色的飲食和民俗文化:毛狗、血鴨、刨湯,在這里,無論自己吃飯還是宴請賓客都用公筷,這是瑤鄉人民愛干凈、講衛生的集中體現。茶山號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支柱產業為農業種養、林業。農業以水田水稻種植為主。特色產業為高山云霧葡萄,全鄉1200畝,養雞專業戶37戶,全年出售雞60萬羽,11個生態農業合作社,產有有機大米、黃精藥材、黑木耳、稻花魚等,傳統手工藝制鼓,年銷量15萬余元。交通實現公路村組全覆蓋,硬化里程83.5公里,交通狀況大為改善、通暢。鄉內縣級客車3班,分別通向縣城、懷化市區。鄉際客運車10臺。鄉內有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一所,校舍面積509平方米,在校學生243人,教師33人,大專以上文化33人。小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,中學入學率100%,升學率100%?,F有講師教授4人,外語博士生2人。公立幼兒園一所,幼兒78人,專職幼師5人,學術研究有瞿春林、黃始興合著出版《中國辰溪七姓瑤》,肖守資著《辰溪七姓瑤》,姜又春、黃始興和著出版《沅水流域瑤族民間故事》。在五寶田古村舉辦過兩屆辰溪縣稻花魚節。梯田村的傳統農耕方式“瑤山大夯”在2018年“百縣萬村”中上了央視。五寶田村的“瑤山大鼓”被評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農家書屋8個,有圖書12000余冊。加強文化道德建設,五寶田村為全國文明實踐建設先進村,六屋場村駱碧青,田坪村簡四婆被評為市道德模范、縣道德模范。有一個暖冬青年志愿隊,關愛老人。全鄉建有8個村級鄉賢講堂,有講師3人,定期到村內鄉賢講堂授課。
-
孝坪鎮位于辰溪縣北部,與田灣鎮、辰陽鎮、船溪鄉接壤,與瀘溪縣浦市鎮隔河相望,距縣城16公里,交通便利。經兩次撤鄉并鎮,現鎮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,轄16個行政村,4個社區,總人口5.2萬余人(其中城鎮居民2.3萬人),流動人口1.2萬人?,F轄區內有全省最大的油茶豐產林基地——永新農林,現代農業(油茶)綜合產業園——板橋萬畝油茶基地,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(蔬菜)產業園——千里坪蔬菜基地。鎮駐國家大型軍民結合型企業湖南云箭集團,兵工文化獨樹一幟,是縣鄉村振興整鄉推進試點單位。
-
1、地理位置及國土面積龍泉巖鄉位于辰溪縣西南邊陲,總面積51.5平方公里,東連安坪,南接橋頭溪,西鄰大水田,北界麻陽縣,鄉政府駐龍泉巖村,距離縣城45公里。龍泉巖屬于典型的山區鄉鎮,搞潭溪、龍門溪兩條溪流縱橫,雨量充沛,年平均降水量達1220.3毫米。洪災主要有突發性的山洪地質災害、流域泛濫性洪災、小型水庫和骨干山塘可能引發的災害。2、轄區劃分2016年并村之后下轄龍泉巖村、夏家坪村、板溪村、劉家坪、金家坳村、店邊灣村、松林溪村7個行政村,123個村民小組,3503戶,共12121人。3、基礎設施基本情況 全鄉耕地面積13740畝,林業用地面積48000畝,森林覆蓋率65%。主要用材林有松木、杉木、楠竹,經濟林有油茶、板栗、柑橘、黃桃、楊梅。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生產和果木栽培為主,黃桃、柑桔、楊梅、板栗竹木為農民增收渠道。2021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為17608萬元,人均年收入11069元,財政總收入909.8萬元。境內水能資源豐富,私營800千瓦水電站三腳巖電站1座,年發電量280萬度,年創160萬元。全鄉有?、裥退畮?座,?、蛐退畮?座,骨干山塘32座,溪壩兩處,集鎮供水1處,供水塔1座,解決集鎮4000人的用水。渠道總長8.2公里,有效灌溉面積1500畝。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--椅子山革命烈士陵園?!拔鍥觥惫反┚扯^,交通便利,全鄉7個村全部實現通暢工程,移動、聯通信號覆蓋全鄉。
-
潭灣鎮地處辰溪縣西南,與麻陽、瀘溪兩縣交界,距縣城4.5公里,屬城鄉結合部,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利,國道G354線、在建的辰浦線穿境而過。全鎮總面積98.67平方公里,轄18個行政村、1個居委會,292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4.4萬,其中農業人口4.1萬,耕地3.83萬畝,25座上型水庫。潭灣歷史悠久、人文薈萃,是“德圣”善卷歸隱地、屈原登拜善卷處、“二酉藏書”出典處之一,現存有“大酉藏書洞”、“兵工廠遺址”、“湖南大學遺址”等省、市、縣文物保護單位10余個。潭灣鎮地勢平坦、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素有“辰溪糧倉”之稱。盛產蔬菜、南豐蜜橘、酉橘、黃桃、金秋梨、藍莓等特色農業產品,形成了以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。2018年以來,先后被評為懷化市文明鄉鎮、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進集體、懷化市平安鄉鎮、湖南省安全發展示范鄉鎮、湖南省百佳鄉鎮(街道)工會、湖南省星級財政所、五星級基層武裝部等。2021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9097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4687元。近年來,潭灣鎮黨委、政府緊緊圍繞“奮力打造潭灣發展升級版,加快建設大酉文化特色鎮”的發展目標,積極對接“一體五片”發展,聚力把潭灣建成“辰溪糧倉、市民菜果園、大酉文旅勝地”,加快建設美麗、富裕、文明、幸福新潭灣,為奮力打造“三區一高地”、建設現代化新辰溪貢獻潭灣力量。
-
修溪鎮位于縣城東部,于2016年1月8日由原修溪鄉和伍家灣鄉合并而成,總面積189.56平方公里,轄17個行政村(八家塘村、水沖頭村、蕎子灣村、萬家垴村、征溪口村、木洲村、倒洑村、黃埠村、龔家灣、來坪村、葛藤溪村、伍家灣村、思蒙村、坳門村、椒坪溪村、齋家塘村、鄧家灣村),1個居民委員會(修溪社區),187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24744人。修溪鎮歷史悠久,境內有征溪口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、龔家灣省級歷史文化名村、辰溪縣古八景之一“木洲春漲”等名勝古跡。修溪鎮是紅色文化重要傳承地,賀龍長征路過修溪,有湘西剿匪龔家灣區公所保衛戰遺跡;是懷化市最大的羅漢果生產基地和白茶生產基地,全鎮羅漢果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,建成羅漢果初級加工廠1個、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,建成了3000余畝的標準化白茶種植基地;組織開展了“山水修溪,醉美之旅”、“稻花魚節”等活動,吸引縣內外游客2萬余人。近年來,修溪鎮先后被評為“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”、“全市平安創建優秀鄉鎮”、“全市環境衛生十五佳鄉鎮”,修溪鎮椒坪溪村扶貧工作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榮譽稱號。
辰溪境內居民主要是漢族、瑤族。據1964年人口普查,全縣人口中有12個民族,漢族26.1297萬人,占總人口的98.62%;少數兄弟民族3658人,占總人口的1.38%,。其中,瑤族2872人,占總人口的1.08%;其他民族786人,占總人口的0.3%。1982年人口普查,漢族40.3257萬人,占總人口的98.57%,少數兄弟民族5853人,占總人口1.43%,其中瑤族4868人,占總人口的1.18%,比1964年上升0.1%;其他民族985人,占總人口的0.24%。1987年,根據民族政策,更改部分人族別。全縣44.5371萬人,其中漢族42.4466萬人,占總人口的95.08%;
-
石玉松(1901-1984)田灣鎮農科村人,辰河戲小生演員、鼓師。幼時,由辰河戲名鼓師石楠庭收為養子,從小在戲班受藝術熏陶,9歲時即在武聲上打二鈸。民國5年,國倒嗆傷嗓,改習場面。三年后,即成為獨當一面的年輕鼓師。民國18年,嗓音恢復,所在"雙少班"演唱小生。他所扮演的目連戲傅羅卜一角,直到被辰溪、浦市一帶觀眾稱為"上了網筋的老羅卜"。他熟諳辰河戲高、昆腔大戲劇本和音樂,司鼓功底深厚,能烘托劇情,深得演員喜愛,觀眾稱贊。1952年,參加沅陵縣劇團。1955年,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,擔任《李慧娘》一劇司鼓,獲大會獎,1958年,為中戲劇家協會湖南分會會員。1963年,參加黔陽專區辰河戲藝術遺產挖掘工作,對挖掘傳統劇本和音樂,作出重大貢獻,并將珍藏的家傳手抄劇本18本獻給文化部門。1979年以后,不顧年老多病,還發掘出數百支高、低、昆腔曲牌;回憶整理于失傳的高腔連臺本大戲《前目連》和《梁傳》,并在《湖南戲曲傳統劇本》叢書刊登。他還主持發掘了在辰河戲舞臺已絕跡半個世紀的昆腔單折戲《判奸》,使中、青年演員大開眼界。作為一代名師,他不墨守成規,積極投身辰河戲音樂改革,撰寫了《辰河高腔音樂改革的幾點設想》,發表于《辰河戲教學演出紀...
-
橫刀躍馬出湘關,志不遂兮不復還!埋骨何須桑梓土,男兒到處有青山。這首氣勢磅礴的七絕詩,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英雄劉誠在武昌起義前夕寫的。詩句鋒利如刀刃,表達他反對清廷,推翻帝制的決心和勇氣。劉誠,派名劉際云,1880年生于辰溪縣石馬灣鄉石馬灣村一位書香世家。劉誠從小天資聰敏,6歲習文,10歲習武。由于勤奮,10年時間不到,劉誠便文可通經,武可防身攻敵,是個遠近聞名的文武全才。一心認為男兒志在四方的劉誠,弱冠之年孤身前往省城長沙闖蕩。斯時,神州大地已彌漫反清情緒。劉誠對腐朽的清王朝怒不可遏,毅然加入新軍,因他文武雙全,又有才干,深得上司贊賞。不到7年時間,他以出色的成績,被擢升為新軍的管帶(相當于營長職務)。在軍隊里,他身先士卒,吃苦耐勞,不貪圖享受;教育士兵耐心說服,不輕易訓斥,深得士兵擁戴。上個世紀1990年夏,我參加縣政協文史會議,在招待所與石馬灣劉盛老師住在一個房間。夜晚,劉老師給我講他堂祖父劉誠的故事。他講劉誠的文才武功;講他匡扶正義的高尚品格;講劉誠參加武昌起義遭受重傷;講劉誠受革命黨委托行刺袁世凱湖南走狗湯香銘,被抓獲后如何受酷刑,壯烈犧牲,敘述之余,不免黯然神傷。1911年9月,革命黨準備在湖北武...
-
米子和(1884-1948)又名允融,字德六。筆名"羅峰八十八髯翁",黃溪口周家村人。親年時拜師溆浦名儒舒開學為師,酷愛寫字繪畫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子和考入辰州學堂,在校四年,他精習趙孟頫、顏真卿、米蒂、懷素、玉義之等人的書法技藝,博采眾長,形成自己獨特風格,擅長水墨畫,所畫荷花、墨菊、翠竹尤佳。亦精于金石,雕刻頗具特色,與字、畫相配,可稱"三絕"。20年代,曾多次參加國內書畫展或比賽,足跡、墨跡遍及長沙、武漢、天津、上海等地。30年代,選派赴巴拿馬參加世界書法比賽,當場表演口書,中外人士無不稱奇,榮獲國際巴拿馬博覽會獎,從此,蜚聲中外。他熱心地方教育事業,民國三年(1914)與翟寶建、米紫暉、文啟瑞等籌辦太和鄉(今黃溪口)高等小學堂。民國14年(1925),又創辦了周家村初級小學。晚年多病,居家靜養。民國37年9月(1948)病逝,終年64歲。
-
1949年8月1日午夜,月光朦朧,夜色茫茫。在國民黨辰溪縣黨部警察局里,燈火通明,殺氣騰騰,一位面容俏麗、身材窈窕、遍體鱗傷、被腳鏈手銬僅穿內衣短褲的年僅21歲的未婚女青年共產黨員米月娥,在八名身強力壯匪徒的押解下,拖著沉重的鐐銬,緩步而神態自若地走向中南門碼頭。在黑色夜幕的掩護下,嘴里被塞上毛巾的米月娥被強行推上木船。木船順流而下,來到離城不到兩里的沅水塔灣深潭的水面上,一名匪隊長一把扯掉米月娥嘴里的毛巾,面目猙獰地向她咆哮:“米月娥,只要你說出共匪組織的人員名單,我們就饒你不死”?!芭?,你這是白日做夢!要殺要剮由你們,怕死不當共產黨!”面對匪徒的威脅利誘,軟硬兼施,米月娥斬釘截鐵地說。氣極敗壞的匪徒急忙用毛巾堵住米月娥的嘴,個個手忙腳亂,抓手的抓手,拉腳的拉腳,由匪隊長帶頭,八名匪徒個個如餓狼般地撲向米月娥,強奸、輪奸達3個多小時,凌晨3時許,匪徒將奄奄一息的米月娥渾身五花大綁地捆了個嚴實,將其身體與裝有幾百斤重石頭的麻袋捆綁在一起,然后,用力推入波濤滾滾的沅水深潭。家庭熏陶 發奮求知米月娥,女共產黨員,原名琳云,又名世琪,于1927年10月27日出生于辰溪縣辰陽鎮的一個著名的中藥醫師家庭,她系續弦生母...
-
米助國(生卒年不詳),男,字民和,號順齋,伍家灣鄉米家垅村人。年幼時通讀經書。明朝天啟四年(1624)鄉試中舉,后中進士,任江西龍泉縣知縣。米助國善于斷案,恩威并施,百姓折服。不久,調任南昌知府。時南昌賦稅繁重,百姓抗官抵稅之事時有發生,很多百姓被官府關押,積案如山。米助國到任后,慎用刑法,從嚴征收,查明實情,為錯判死刑和充軍的十余人重審、改判;將無辜長期受囚禁的數十人予以釋放。深受當地民眾愛戴。米助國不畏強權,當時巍忠賢專權,朝野畏懼。江西巡撫三令五申,為巍忠賢建立生祠,遭到米助國拒絕。后來,巍忠賢倒臺,朝廷明令懲辦為巍忠賢立祠之人,唯獨南昌一地沒有建祠,米助國被提升為福建道臺,后任監察御史。在御史任內,剛直不阿,犯顏直諫。福建巡撫宣大時,七次奏請皇上派兵戍邊,反被欽定為“謊報軍情”罪。尚書畢自嚴、給事章正宸主持正義,為之申辯,被處下獄。米助國仗義直諫,終于使畢、章二人獲釋。宰相王應熊對此極為不滿,借故罷去他的官職。他先寄居湖北,后來返回老家,閑居十余年,為家鄉興利除弊。崇禎十七年(1644)明王朝垮臺后,米助國憂心忡忡,隱居深山,減食以自損,不久去世。
-
辰溪名人:張開發(1908-1988),王安坪迎龍村張家灣人。出身貧寒農家,常年幫人當長工、打短工,為人忠厚、正直。民國24年(1935年)11月隨賀龍長征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在部隊中歷任戰士、班長、排長、隊長、管理員等職。參加過保衛延安等大小戰斗數十次,作戰勇敢,屢立戰功。民國36年,在一次戰斗中因頭部負傷,留在山西省岢嵐縣農村養傷,后從事農業生產長達34年之久。他艱苦樸素,任勞任怨,從不計較個人得失,密切聯系群眾,深受當地人民群眾愛戴。1979年10月,舉家遷回辰溪,享受地師級待遇。1988年7月26日病逝,終年80歲。
-
五寶田村位于辰、懷交界的邊陲之地。全村的三、四百人口為肖氏后裔。村內殷實大戶集中,自衛槍支眾多,內部團結緊密,對外防范頗嚴。除各大戶高筑封火墻外,四周還有護村圍墻和四處堅固的“閘子門”,素為土匪望而生畏、而又是匪垂涎的一塊“肥肉”??箲鹨郧?,村內子弟肖洪量、肖守謙等在長沙、常德各地求學時受過進步思想的熏陶??箲鸪跗?,肖守謙成為辰溪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的成員之一,在他的影響下,全村大部分知識青年思想趨于進步。胸懷寬廣 矢志革命肖洪量又名肖湘潮,1910年生,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人,其父早喪,兄弟姐妹七人,他排行最小。1933年,他在沅陵聯立八中初中畢業,繼赴長沙育群中學就讀,后因家境困難,中途輟學。1937年,他來縣城入贅柳樹灣楊家,先后任過小學教員、校長、楚屏中學總務主任等職。他善于理財,曾利用岳父家靠河邊的寬敞房地開面粉廠,又從事煤炭、石灰等長途販運生意,還在龍頭庵河邊購置土地,廣種柑桔,家境逐漸富裕。肖為人寬宏大度,講義氣,好交往,凡永和、太和、均和、正和等鄉各界人士來城,多為他家座上客,他本人也就成了各派勢力拉攏的對象。在做煤炭、石灰生意時,他與地下黨員陳策早已結識。其時,他堂侄肖守謙,表...
-
宋均者,字叔庠,南陽安眾人也。其父宋伯系東漢朝廷五官中郎將。宋均自幼聰明好學,“好經書”、“通詩禮”、“善辯難”。十五歲時就被任命為“郎官”,到二十余歲時又被調補為“辰陽長”。辰陽地處五溪腹地,地瘠民貧,經濟落后,文化不發達,“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”。宋均到任后,興辦了辰陽歷史上第一所學?!疥枌W宮,極力開啟民智,教化文明。同時又大力提倡移風易俗,明令禁止那些鋪張浪費勞人傷財的祭祀活動,在他的治理下,辰陽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,社會秩序井然,人民安居樂業,“人皆安之”。辰陽的氣象為之一新!后來因為祖母去世,他回家守制,離開了辰陽。宋均才華橫溢,滿腹經綸。朝廷一步步重用他,先是調往上蔡任縣令,后又遷升為九江太守。永平元年遷東海國為相,永平七年任尚書令,繼任司隸校尉,數月后出任河內太守。到他晚年的時候,皇帝看重他的才能,要任命他為宰相,但此時宋均卻已身患重病無能為力了!他向皇帝拜謝說:“上蒼處罰有罪的人,我現在病得很重,不能為朝廷效力了!”言罷淚流滿面告辭而去?;实垡哺械胶鼙瘋?。宋均為官清廉,愛民如子,深受百姓愛戴,甚至受到百姓們的神化。他的一生中曾經兩次免官,由于在任時無多積蓄,去職后只得...